
邯鄲市荀子中學郭媛慧
什么叫“懸念”?懸念是讀者或觀眾在閱讀文藝作品或欣賞戲劇、電影時,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關切心情。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開始就設下懸念:“可是每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那時候,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口來,父親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然而以后的10年中于勒又杳無音訊。一個個懸念,引起一層層波瀾。
利用懸念,短文章也能寫得波瀾起伏
《曹劌論戰》是一篇文言文,全文200來字,寫了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左丘明是個高手,筆墨不多卻寫得波瀾起伏。《曹劌論戰》所以能成為名篇,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通過設置懸念,把平直的歷史事件寫得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構建懸念的方法
用倒敘引起懸念,這種方法在電視、電影或戲劇中常見。例如一部偵探片,開頭“呼呼”的幾聲槍響后,接著是幾分鐘的一場激戰,然后留下一具具尸體,再接下去是推出片名。這樣的開頭,很可能是整個故事的結尾,或故事發展中的重要場面,作者故意將它提前安排在開頭,用倒敘的方法引起懸念。
有篇作文《我的爸爸媽媽》,開頭是這樣寫的:“……推開房門,家里黑洞洞的,我喚爸媽,可沒有回答,灶間的菜切了一半,扔著。爸媽都是上早班的,他們到哪里去了呢?我丟下書包去附近尋找,可兜了一圈仍不見蹤影。肚子餓了,心里有點氣呼呼,回家時在樓梯上見到王家阿婆,我向她打聽,才知道隔壁周老爹突然發病,我爸媽送他上醫院去了。”
文章接下來寫爸爸媽媽以往熱心助人的兩件事:第一件是為跌斷腿的李阿姨代買菜;第二件是為上中班的小王夫婦看管孩子。中心是“我的爸爸媽媽是個熱心助人的人”。文章如果不是用倒敘的方法,而是在“我的爸爸媽媽是個熱心助人的人”開頭后寫第一件幫助跌斷腿的李阿姨代買菜,接著寫第二件幫助小王夫婦看管孩子的事,再寫第三件送周老爹去醫院治病。材料未變,但缺少懸念,讀者閱讀時不會產生強烈的關心人物命運及故事發展的心理。
再如作文《我做調解員》,開頭是這樣寫的:“這幾天,爸爸和媽媽鬧翻了,家里沒人燒飯,也沒人洗衣、買菜。一個在單位吃飯,一個買盒飯吃。晚上回家,一個看電視,一個聽音樂,這可把我害苦了。事情還得從半個月前舅舅來我家說起。”
小作者構建了這樣一個懸念:舅舅來“我”家跟爸爸、媽媽產生矛盾有什么關系?為了要了解他們之間的矛盾,讀者就產生急于往下看的心理。因而懸念之法有助于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對抓住讀者很有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