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澳門部隊退役軍人陳凱一家在升旗臺下合影。
3月16日,黃岡羅田,四(5)班學生陳彥聿迎著陽光莊重敬禮。
6月8日,四(7)班學生劉佳敏在家中參加“空中升旗”。
空蕩蕩的小學校園里,操場升旗臺上,兩名神情莊重的升旗手,一人將鮮艷的國旗用力揚起,另一人轉動搖把,國旗在手機播放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
3月16日到7月3日,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恒大龍城小學,這樣的升旗儀式除了“五一”小長假外,每周雷打不動,疫情防控期間也不間斷,一直到放暑假。校長周輝說,升旗場面被錄制成視頻放在網上,每個星期一早晨,身處全國各地的全校2700多名師生,在手機或電腦上點開網絡鏈接,集體“空中升旗”。
“我們到院子里去升旗,和站在學校操場上一樣!”寒假回湖北省浠水縣老家的學生徐妤婷,每次都帶著弟弟徐銘罡,筆直站立在自家小院,在國歌聲中行少先隊隊禮。其他的孩子,戴著紅領巾,或站在書桌前,或走到陽臺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莊嚴地行隊禮。
升旗儀式是學校每個星期一早晨的固定安排,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武漢,學生來不了學校,在家上網課,但校長周輝和同事們覺得,升國旗這門愛國主義教育課,不能缺。
首場升旗儀式,由周輝和副校長張傳東擔任升旗手。他們當時在社區當志愿者,利用吃午飯的空當,開車趕到學校,穿上教師校服,戴上黨徽,錄制第一期升旗視頻。
之后,學校請來了32位升旗手:一線抗疫醫生王晶、義務為金銀潭醫院運送物資的志愿者喻華軍、駐澳門部隊退役軍人陳凱……升旗時要控制好節奏,展旗動作必須規范,一個視頻常常要錄三四遍。
“七一”前夕來升旗的,是68歲的老黨員杜德成。他抱疾在身,卻欣然受邀。“我年紀大了,到不了抗疫一線,為孩子們升旗,一樣有意義。”當天早晨6時,他先到診所打了一個多小時吊針,回家換上提前熨燙、別上黨徽的白襯衫,騎著三輪車趕往學校。
現場升旗儀式之后,老師們還會錄制“國旗下的講話”,給孩子們講述各種抗疫故事。7月27日,記者在四(5)班學生徐博豪的作業本上,看到了這段話:“喻華軍叔叔給金銀潭醫院送盒飯,還買了500公斤活魚送到援漢醫護人員的餐廳,我長大了也要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親身示范。什么是責任擔當,什么是愛國精神,旗手們用自己的故事給了孩子答案。”周輝說。
這是我們一家
最難忘的愛國記憶
駐澳門部隊退役軍人陳凱、從事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工作的廖正霞、華師附屬恒大龍城小學二(6)班學生陳飛宇,這是武漢一家子。學校邀請在部隊當過升旗手的陳凱擔任5月18日“空中升旗”儀式的主旗手,廖正霞和小飛宇擔任護旗手。
從接到學校邀請開始,陳凱每晚換上軍裝,和兒子在家中練習。從抬腳的高度到敬禮的方向,每個細節都以軍訓的標準要求。
“這是我們一家最難忘的愛國記憶。” 7月27日,陳凱告訴記者,“雖然已經過了兩個多月,但我現在想起來仍然感到振奮和激動。我們一家人站在國旗下,共同將國旗升起。疫情當前,仍阻擋不了國旗高高飄揚,這是最生動的愛國教育課。”
學校少先隊輔導員袁雪介紹,每周一早上7時50分,各班班主任將播放鏈接發到班級群。播放平臺的數據顯示,每次參與“空中升旗”儀式的人數要遠遠高于2700人,很多是全家一起參加;每次儀式結束,班級群都會被孩子們的敬禮照片刷屏。
“這樣的升旗儀式,不僅是孩子受鼓舞,我們全家人都被深深感動。這也是一堂面向家庭的愛國教育課。”學生家長王晶說,每周的“空中升旗”,她會和孩子一起參加,“國旗下的講話”,他們也會一起學習。“當聽到白衣天使馳援武漢的故事后,孩子立志要當一名軍醫,我們全力支持!”(陳曉彤 蔡育平 繆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