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強則國強,讀書志在千里。“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這是當今時代的教育使命,也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調查60%的家庭的焦慮和痛苦都來自于孩子的成長。“游學”作為區別于灌輸式教育的體驗式學習模式,回歸中小學教育,讓孩子們走出教室,走出家門。與自然親近、探訪人文古跡,了解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實在是教育界值得提倡的事情。
其實早在古代讀書人就有了游歷四方、尋師求學的傳統。大家熟知的孔子周游列國,帶領弟子體驗山水、感悟人生,將一路的見聞、所感、所悟記錄下來,才有了傳誦至今的國學經典《論語》。司馬遷從二十歲起漫游各地,到處尋訪古跡,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閱歷,為他后來著《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再有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顧炎武,這種傳統代代相傳,成就了古代讀書人“知行合一”的游學之風。
邯鄲市復興區百家小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學校內三分之一學生屬于進城務工子女,一些家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相對落后,對孩子的長遠發展目標不明,措施不到位,對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為此,該校通過親子研學旅行作為改善家長與孩子關系的切入點,讓家庭關系更融洽,讓家長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和提高。
2016年9月28日,百家小學葫蘆絲社團在鄭蓮娥校長的帶領下,由政教處的李金香和王美英老師帶隊,部分家長和葫蘆絲社團的成員參加了在涉縣媧皇宮舉行的申報吉尼斯記錄——2204人的葫蘆絲《女媧頌》合奏活動。此次活動鼓聲震天動地,天籟之音響徹云霄,氣勢壯觀。參加此次活動意在使孩子們了解女媧文化,學習女媧為民造福的精神,從而懂得感恩努力奉獻,積極進取。2017年11月5日,部分學子又在李金香老師的帶領下,在爸爸和媽媽的陪伴下來到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磁州窯。孩子們在此次研學中了解了“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磁州窯悠久歷史和深厚的瓷器文化,增加了作為邯鄲人的自豪感,而且也對藝術文化有了初步的認知,提高了審美觀念。
百家小學除了通過研學增加孩子們歷史文化知識方面的體驗,更讓孩子們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來感受家鄉的變化,對環保知識有進一步的學習。
2019年5月18日,百家小學在李金香老師和王美英副校長的帶領下,部分老師、家長朋友和小記者參觀了邯鄲市東邊污水處理廠。通過參觀學習,孩子們了解了污水經過處理后可以用來農村灌溉農田,城市可以綠化園林,還可以發電等。污水處理后再次利用對一個城市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隨后,她們又帶領一部分家長和學生,開展了一次“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升級研學主題教育活動。走進趙苑,讓家長和孩子們看到、聽到、感受到環境美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了解垃圾的類別,以便更好地進行分辨。孩子們爭做環保小標兵,通過親子游園活動,不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收獲很多。家長們紛紛表示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做孩子們的榜樣。
紅色研學旅行是研學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帶孩子們開啟紅色研學之旅,有力地補充了對學校德智體美勞五育教育,樹立了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了青少年報效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
2018年,百家小學的李金香老師帶著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到革命老區涉縣——129師參觀學習。孩子們認真聆聽了導游對涉縣幾個重要戰役的講解,了解了129師的將士們當年在太行山戰斗、生產、生活的精神風貌,又參觀了當年八路軍工作過的地方。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里扎下了根,最后在攀越將軍嶺的過程中,孩子們沒有一個退縮的,大家比著看誰能最快登到頂峰。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學會了愛,學會了感恩,開闊了眼界,也開發了心智。在學生、家長、老師的互動游戲活動中,讓大家體驗快樂,讓師生情、親子情聯系更緊密,也增強了孩子們的團隊意識。每一次活動都給孩子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孩子溝通能力的發展。通過闖關實踐活動,培養孩子們克服困難,做一個真正勇敢的人。邯報融媒體記者 崔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