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張國棟從邢臺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后,報考了大名縣的特崗教師,被分配到該縣西店中學做一名體育老師。
學校是所相對偏遠的農村中學,距離縣城約30公里。報到當天,他眼前的學校沒有高高的教學樓、沒有塑膠跑道,只有幾排瓦房,操場還長滿了雜草,學校與莊稼地只有一墻之隔。就在他還沉浸在眼前環境所帶來的震驚時,一群孩子突然圍了過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開始熱鬧地說了起來。
“你怎么長得這么高啊?”“你肯定是體育老師吧?”“我們都喜歡體育課,但我們很少上體育課”“老師,我喜歡跑步”“我喜歡跳高”“我喜歡籃球”……看見孩子抬頭看著他時那種渴望又期待的眼神,張國棟的心被暖到了。“我的夢想就是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發揚光大,來這里不正好嗎?我可以讓這些農村孩子懂體育,感受競技體育的魅力。”
西店中學的孩子學習基礎雖然相對較差,但活潑好動,張國棟就想挖掘他們在體育等方面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成長。怎么“挖”?他建議學校組建田徑隊,校長爽快地答應了,但孩子家長覺得練體育沒有出息,都不答應孩子參加田徑隊。張國棟就一位一位家長地做工作,有時一天下來嗓子啞到說不出話來了,收到的依然是家長們一次次的拒之門外。不過,“有志者,事競成”,經過數次溝通后,有些孩子的家長被說服,同意孩子參加田徑隊,2014年學校有了第一支田徑隊。
隊伍組建了,但學校沒有練習場地。望著學校閑棄很久、坑洼不平、長滿雜草的土操場,張國棟決定和學生利用休息時間扛著鐵鍬、鋤頭去修一個跑道。就這樣,大家每天一鐵鍬一鐵鍬地鏟,一鋤頭一鋤頭地刨,一個星期以后,師生共同修出了一個不足170米的圓形跑道。
那天,張國棟和學生們激動極了,緊緊地抱在一起。
沒有專業的田徑訓練器材又怎么辦?大家決定自制訓練器材。有隊員從自己家里拿來了廢舊輪胎,再系上繩子就是阻力帶;沒有杠鈴就用水泥石塊替代,用“人背人”的方法進行力量訓練。沒有場地,大家就利用田間小路來訓練。因為田徑訓練是一個系統性的訓練,從組隊開始,張國棟便帶領學生開始正規訓練,一堅持便是7年。
由于田徑訓練有系統性,一天都不能間斷,張國棟便以校為家,每天早上6點開始一堂訓練課,下午4點至7點30又一堂訓練課,教師引以為豪的寒暑假對他來說,正是和孩子們一起拼搏的時候——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田徑隊。
在張國棟妻子生寶寶時,他剛好要帶隊去張家口參加省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一頭是等著他的隊員,一頭是妻子和剛出生的寶寶。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強忍眼淚笑著對他說,隊員們不能沒有教練;他的父母親也說,家里可以放心。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總有回報。2018年至2019年,張國棟所帶領的這支農村田徑隊,在國家級田徑賽事中榮獲2金1銀,在省級田徑賽事中獲得9金1銀3銅,在市級賽事中獲得6金7銀6銅。
張國棟表示,今后,他就想帶著孩子們繼續奔跑在追夢的路上,做教師中的“酷跑者”,做邯鄲教育的“追夢人”。記者常慧杰實習生薛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