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記者調查發現,疫情期間獲得井噴式發展的在線教育市場問題頻現,此前被曝光的行業亂象也沉渣泛起。
相關統計顯示,今年1月至7月,共有2.5萬家在線教育企業注冊成立,平均每天新增120家。從注冊數量的上升曲線,足以感知線上教育的火爆程度。不過,幾乎任何一個行業在短時間內的快速升溫,都難免夾雜著“水分”和“雜質”。從消費者的反饋看,迅速“膨脹”的在線教育行業也不例外。
從具體的問題來看,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些所謂線上教育平臺在疫情期間匆匆“冒出”,本身就有目的不純之嫌。像此前個別借“免費網課”推廣游戲的平臺已受到處罰。而最新的投訴信息顯示,部分家長還遭遇了平臺誘導分期貸款的問題。對類似的借在線教育名義來搭載其他業務的平臺,監管部門應深挖背后的利益鏈,嚴查教育資質,及時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另一類屬于常見的行業病。比如,誘導消費、虛假宣傳、霸王條款等,對應的是一些平臺習慣性地打擦邊球之風。對此,監管部門一是要重視消費者的舉報,以實際行動為消費者撐腰;二是要根據常見的“槽點”來進一步制定細化行業規范,降低該行業的模糊空間,將之真正導向透明和標準化的消費方向。
任何一個行業都難免要經歷一個“優勝劣汰”的階段方能真正走向正軌。但這個過程到底要多久,甚至是否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關鍵取決于監管規制介入的時間和力度。從大量投訴以及目前在線教育平臺數量來看,在線教育確實到了一個必須通過有效的監管跟進來加速其規范的時期。
經歷一段近乎“野蠻”的生長階段后,是時候讓在線教育平臺更加感受到規則的約束力。這也是在線教育生態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