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教育 > 正文

親子育兒:如何面對孩子想當游戲玩家?

來源:北京晚報編輯:徐穎發布時間:2020-09-29 10:48:10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日前發布。報告指出,目前超過半數未成年人熟悉網絡用語,游戲玩家、網紅等成為未成年人期待的職業,四成未成年人在玩網絡游戲。

  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心理、語言、行為習慣產生了哪些影響?又該如何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教會未成年人“趨利避害”?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和學校教師。

   ■哭笑不得

  作業中出現網絡用語

  “表示尷尬時,他們會說‘腳趾抓地’;表示鼓勁兒、加油時,他們會說‘奧利給!’;表示自己是個追星族,她們會說自己是‘老·飯圈女孩兒’了……”永娜是一位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她說自己在批改學生作業時,時常看到這樣的表達,會覺得哭笑不得。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對全國7歲至18歲的在校學生抽樣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而未成年人“熟練”上網,對他們的語言習慣顯然會造成很大影響。“大自然少了,感悟少了,網絡用語多了”,永娜認為,孩子們日常習慣使用網絡用語讓她覺得有些“老氣橫秋”,網絡用語出現在作文中也顯得缺乏想象力,“童心是需要滋養的,要不然會早衰枯萎。”

  點評:中國社科院新聞所副所長、《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課題組組長季為民認為,網絡用語的流行對于滿足青少年文化交流的需求是有利的,當然也存在許多弊端。除了影響青少年規范的語言學習之外,網絡用語中還夾雜著許多格調不高的詞匯,對青少年價值觀和道德意識造成沖擊。此外,網絡用語中不乏不堪入耳甚至涉及語言暴力內容,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傷害。

   ■深受荼毒

  為當游戲主播竟想退學

  最近,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溫方感觸頗深。高一學生小林在父母的陪同下,近日走進了咨詢中心。小林初中時開始以上網查資料為由頻繁上網打游戲,到了初三時發展為每天打游戲數小時。上了高中,小林迷戀上了網絡直播,夢想成為一位靠粉絲打賞實現“獨立”的“游戲主播”。“開播”后,他一個月在平臺賺到了1000元錢,信心大增,強烈要求父母給他辦理退學。

  無奈的父母帶著小林來到心理咨詢中心,溫方讓他算一算每個月生活開銷有多少,結論是超過3000元。“如果離開父母的撫育,你當游戲玩家的收入能覆蓋你的生活支出嗎?”面對溫方的提問,一心想靠做“主播”實現“經濟獨立”的小林沉默了。經過多方努力,小林表示愿意暫時收藏起“游戲理想”,先回到學校繼續完成學業。

  點評:《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調查顯示,在未成年人喜愛的“網紅”中排名前20位的可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娛樂明星類;二是網絡游戲解說和電競選手;三是短視頻創作紅人;四是帶貨主播。

  季為民指出,在未成年人對未來的職業期待這一問題上,雖然教師仍是孩子們排在“好感度”第一位的職業,但明星(18.0%)、游戲玩家(17.2%)已高于科學家(14.6%)、醫生(13.3%)、企業家(12.0%)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對娛樂明星、游戲玩家及網紅等職業的認可。但是不可否認,這樣的職業成功與否往往有極大的偶然性。即便成為網紅,也同樣是以犧牲大量的個人空間和日常生活為代價。”季為民認為,面對日益蓬勃的網絡文化,成年人有責任幫助青少年提高辨識度和認知度,引導他們做出理性的道路選擇。

   ■辯證看待

  談“游戲”色變也沒必要

  “平時我比較喜歡玩游戲。”高二學生小李告訴記者,在假期時,她每天玩游戲一小時左右,現在開學了,游戲時間控制在一周一次,一次一小時。“日常每天也會上網兩小時,但主要是用來查資料、處理學業問題。”小李說,很多人認為玩游戲會影響學習,但對于她來說,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要你正確看待它們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平衡好時間,學習和玩游戲之間就是一種勞逸結合的關系。”她說。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顯示,娛樂、學習、社交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目的。居于前5位的分別是音樂、游戲、在線學習、微信和視頻。

  點評:季為民表示,許多家長談“游戲”色變,其實也沒有必要。他說,有些游戲不僅能提高認知水平、激發探索動力,通過游戲訓練還有可能激發特定的知識興趣,使之成為助力學習的輔助工具。一些青少年可以通過游戲參與增強“親社會”行為,提高合作技能,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

  “游戲是可以產生正相關的因果關系和積極影響的,前提是網絡使用的合理和適度。超過標準、長時間使用,則有可能對青少年產生沉迷等不利影響。在這方面,成年人幫助他們‘立規矩’就顯得尤為重要。”季為民說。

  ■專家觀點

  父母是健康上網第一“責任人”

  “提高網絡素養的觀點雖然在社會上、家庭中、教育部門得到了認可,但是網絡素養課程的推廣卻是非常難。”季為民介紹,目前,全國將網絡素養培養納入地方課程體系的,只有廣東省。通過調查國外經驗,季為民發現通過技術方法來解決青少年在互聯網應用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他認為,對于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培養,成年人的監管和引導應該起到主要作用,排在第一“責任人”的是孩子的父母。

  調查顯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完成了超過85%的網絡活動。然而,家庭對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絡提供的教育引導相對有限,家長在代際溝通、網絡運用等方面給予子女的指導都不夠。

  季為民表示,提升家長的網絡撫育能力、構建線上和線下良好親子關系是改進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重要途徑。培養并維護良好的生活習慣、增進親子間的信任,是管理引導未成年人網絡行為、提高其網絡素養的前提。另外,家長在保持良好網絡運用習慣方面要以身作則,避免對子女造成不良影響,如一些年輕父母自身對網絡高度依賴,自然會對子女造成不良影響。

  溫方同樣強調“親情感”在未成年人形成健康上網習慣中的重要作用。“網絡沉迷和親情割裂往往成互為因果的關系,要引導孩子理性上網,一定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溫方給家長提了個建議:要建立心理認同,創造一些情景增強親子間感情交流,比如讓孩子的意見參與到家庭的規劃或家居的設計等方面,就可以有效增強認同感。(記者 孫樂琪 制圖 張存)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亚洲爱婷婷色婷婷丁香五月 |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码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四区 | 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