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無疑是必須去的地方,當歷史變成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文物,似乎就沒那么枯燥無味。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0月2日,邯鄲日報社《花季雨季》小記者周刊組織小記者走進邯鄲市博物館新館,進行了一次“穿越之旅”,感受古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學生更多地了解邯鄲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邯鄲市博物館新館位于邯鄲市文化藝術中心西側場館,北依廣廈路,東靠廣泰街,南臨人民路,西隔滏東大街與龍湖公園相望,總建筑面積30679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6層,于10月1日至3日試開館。
身著鮮艷“紅馬甲”的小記者們走進裝飾一新的邯鄲市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典禮大廳,沿兩側扶梯依階而上,是氣勢恢弘的三層退臺,彰顯著極具魄力的趙王城“龍臺”特色,周邊是廊式建筑,各個展廳位列其中。大廳墻壁上的巨幅鍛銅壁畫風格古樸莊重,體現了“磁山文化”、“胡服騎射”、“建安文學”等,反映了邯鄲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的輝煌時期。
據介紹,邯鄲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綜合性博物館,目前其專題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磁州窯瓷器陳列》、《方圓世界——中國歷代錢幣陳列》等,反映了邯鄲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館內藏品按質地分為石刻造像、瓷器、陶器、青銅器、錢幣、雜器、民間藝術藏品等大類,通過一件件精美的歷史文物向世人昭示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跟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腳步,小記者們來到四樓,一個個展廳布置的古樸雅致,展廳內既有圖版圖表、石刻造像,還有場景模型。小記者們首先來到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館,這里大小不一、神態(tài)各異的石刻造像,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講解人員告訴小記者,北朝時期,鄴城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響堂山石窟和眾多的單體石造像,創(chuàng)造了佛教造像藝術的“北齊樣式”,對隋唐及其以后的造像藝術影響深遠。同學們仔細聆聽,真切地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大大提升了他們作為邯鄲人的自豪感。
在磁州窯展區(qū),小記者們了解到,磁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是華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展廳內利用聲光電技術,形象地展示了古窯燒制的場景,而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則向世人昭示了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參觀中,小記者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觀看了展出的歷史實物、珍貴圖片以及場景展示,仔細聆聽講解員對場館及館內文物的介紹。穿行在一件件文物間,小記者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歷史變遷。據工作人員介紹,邯鄲市博物館集中收藏了全市文物精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以磁山文化遺址文物、先秦兩漢趙國文物、邯鄲境內佛造像、各個時期磁州窯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此外,博物館內巧妙運用了聲、光、電等現代技術,使之與場景、展品完美契合,讓小記者可以體驗到更好的參與性、交互性,更好地將歷史場景生動還原。
“這次參觀學習,讓我了解了家鄉(xiāng)悠久的歷史文化。”小記者魯思月一邊拿筆記錄著,一邊感嘆著先人們的獨具匠心和博物館的人文魅力。小記者劉洺伊則高興地說:“新館面積大,環(huán)境特別舒適,在這里不僅能觀賞文物藏品,還能在智能互動中學習知識。”
通過本次參觀活動,小記者們進一步加深了對邯鄲歷史文化的了解,不僅受到了歷史文化的熏陶和藝術享受,而且升華了愛國主義思想以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對歷史文化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興趣。
記者高峰宋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