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朝詩人李紳寫的《憫農》,他的意思大家應該都知道。農民伯伯務農很辛苦,每天早出晚歸的,大家都做到愛惜糧食了嗎?
俗話說:“勤能補拙,省能補貧。精打細算,油鹽不斷。”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餐廳里為了撐面子,多點飯菜,吃不完倒掉;小飯館里嫌飯菜不好吃直接倒掉;學校食堂中飯菜顏色不好看,不吃倒掉的……種種這些都是浪費糧食的行為。有的人似乎認為:我的條件達到了,我不怕花錢,浪費的是我的錢,你管的著嗎?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一粒糧食飽含著農民伯伯的多少辛苦和心酸。浪費是一種極為可恥的行為。
以前我總是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浪費,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么,吃東西總是挑三揀四,米粒掉了一地,吃不完就隨手扔掉。自從我在電視里看到了很多難民饑不擇食,因饑餓骨瘦嶙峋,最終餓死在街頭那慘不忍睹的情景時,我感到很慚愧。我真是太不應該了,不應該在每次吃飯時掉米粒,不應該在爸爸媽媽批評我時,還找各種借口狡辯。爸爸媽媽的疼愛和優越的生活條件,不是我糟蹋糧食的理由。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我要節約每一粒糧食,再也不浪費了。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責任,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吧! 馬可欣(作者系邯鄲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賈口小學六年級1班學生;指導教師: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