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國家大劇院,長安街上依舊燈火輝煌,兩個小時的美好時光是女兒提供的,當父母的心里美滋滋的。
女兒和我們一直生活在邯鄲,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北京工作。兩年前女兒成家了,每天要擠地鐵往來二環內的單位和五環外的家,長時間坐地鐵,人多擁擠時女兒就會頭暈。原本想給女兒買輛車,可一直沒有搖上號。前陣子在手機微信上看到北京出臺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搖號新政,我馬上就轉給了女兒,希望女兒能早點有輛車,工作生活都能便捷輕松一點。
坐在地鐵上,我說起了女兒第一次去北京。記得女兒那年5歲,也是一個夏天,我們帶著女兒坐了一晚上火車,到達北京西客站時天還沒有亮,便打車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我們提前站在靠近國旗漢白玉旗臺的地方等候,隨著東方破曉,我們全神貫注地盯著天安門方向。“過來了,過來了!”看到國旗班戰士從天安門出來、走過金水橋時,人群騷動起來,興奮、期待,我舉起女兒坐到我脖子上。當威武的國旗班戰士穿過長安街走近旗臺時,人群頓時安靜下來。雄壯的國歌、飄揚的五星紅旗,震撼、激動、自豪,一起涌向心頭,女兒也掙脫我的手向國旗敬禮。
兒時的記憶多是美好的,女兒也說起小時候的事情。她10歲之前,我們住著單位聯排的老式平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棚戶區。每家有個單獨的小院,院內搭了葡萄架,除了每年收獲葡萄,還是乘涼的好地方。我在葡萄架下專門弄了一堆沙子,讓女兒玩。兩三歲的她會用玩具小鏟堆出長城、兔子、房子等圖案,尤其是長城像模像樣的。
說實在的,平房的條件很簡陋,不通煤氣和暖氣,沒有獨立的廚房,更沒有衛生間。不過,住平房時人們彼此的接觸交流要頻繁便捷得多,左鄰右舍的關系也更加密切,做著飯都可以喊一嗓子。尤其是貪玩年齡的孩子們,一會兒去這家,一會兒跑那家,嘰嘰喳喳好不熱鬧。不像住樓房,一上樓活動空間就局限在屋里了,很少會樓上樓下找朋友玩,即便樓上住的是要好的玩伴也去的少了,因為有嚴實的防盜門、進門還要換鞋,進了屋也實在不如在平房隨便,屋里的家具陳設、裝修格局,讓人變得躡手躡腳。不過,寬敞明亮的樓房取代狹窄潮濕的平房是趨勢,拆遷改造住樓房也是人們的心愿。時代在進步,國家在發展,年輕的一代有著更大的夢想,許多人像我的女兒一樣更向往大城市,那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想,從二環到五環,這是時代發展的見證,或許也是奮斗中的年青人要經歷的一段歷程吧!無論如何,走過的都是美好的,不埋怨、不氣餒,未來的一切會更加美好。
夜晚的地鐵車廂里人不算多,加之一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中,感覺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很快就過去了!走出地鐵站,天空繁星點點,不遠處林立的高樓燈火通明,女兒的家就在那里。王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