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接到全國多地多名自稱“云養牛”騙局受害者的投訴。
他們稱,在疫情期間出現了多個名稱中有“牧業”的APP,打著“互聯網+畜牧業”的名號,讓用戶在APP中在線領養回報率不同的“牛”獲取收益。這些APP在運營一段時間后,以繳稅等為由要求投資者追加投入資金以贖回本金,或以各種理由誘導追加資金,之后便無法登錄。目前,海南、江西、內蒙古、四川等多地警方接到報案后已立案偵查。
受疫情影響,“云經濟”著實火了一把。足不出戶的日子里,一切問題似乎都可以在“云”上解決。令人沒有想的是,趁著“云經濟”的興起,別有用心的騙子們也悄悄爬上了“云端”。
不久前,央視曾曝光了一個“云養貓”騙局:今年8月底的一天,廈門的張女士發現了一款名叫“某喵”的APP。客服說,在網上云養貓就能賺錢,而且還是高額回報。張女士投入1.7萬元后,APP突然無法登錄。與張女士類似的受害人還有很多,目前已有6000多人報案,每人受騙金額少則兩三千元,多則高達十多萬元。
“云養貓”騙局剛剛被拆穿,“云養牛”騙局又浮出了水面,類似騙局的接連發生,對于那些渴望“躺賺”的人來說,不失為一記警鐘。實際上,騙子的套路雖然五花八門,但招式卻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打著“躺賺”“高利”等噱頭引君入甕,先以小恩小惠布下誘餌,然后再狠敲一筆后玩失蹤。
“云騙局”時有發生,有關部門應當提高相關行業準入門檻,加強對網站、APP的資質審查,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想識破“云騙局”,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投資心態,面對所謂“高回報率”的項目保持理智,發現問題立即報警;另一方面,不要盲目迷信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一切還是要以官方認證信息為準。只有建立在群防群控、嚴查嚴打的基礎上,才能杜絕形形色色的“云騙局”,不給騙子留下“翻云覆雨”的機會和平臺。 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