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年輕父母常有抱怨:養個孩子,太“貴”。如一位80后家長的觀察:孩子才上小學,班級里好幾位同學穿的球鞋,市場售價已飆到了四位數;年紀相仿的小伙伴,有的已模仿明星偶像,開始講究穿搭,談起名牌、“限量款”更是眼中放光、如數家珍……
透過種種“育兒貴”的表象,讓人心憂的是一個關于“低齡高消費”的真相——生活的“高配”、經濟上的“寬松”,無不源自父母的“富養”。“富養”到底是什么,有多少“富養”行為已背離育兒初衷?有多少消費是必需的?有多少高消費是因為內心的虛榮和攀比在作祟?
無處不在的“屏”,需要今天的父母們保持足夠的警惕。須知,如今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屏一代”,在享受各種便利的同時,也不時承受著隔“屏”而來的“傷害”——各類商家的營銷攻略遍布社交媒體平臺,輕而易舉越過家長防線,直接將“靶點”鎖定于孩子身上。為游戲買單、為裝備買單,很多孩子已習以為常,但這真的不是問題嗎?!
家庭教養,“教”在“養”前。父母在孩子吃穿用度上的安排,不僅是基于生活的照料,也無形中傳遞著價值觀,為孩子的人生定航。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貴?理智的父母應當斬釘截鐵地讓孩子意識到:高貴無關地位、錢財,而應指向人格高尚、人品貴重。承擔立德樹人任務的學校教育,也應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警惕低齡高消費,要義不在于我們花了多少冤枉錢、交了多少“智商稅”,而是千萬不要讓錯誤的消費觀念占據了孩子的心靈,不要為孩子的未來“埋雷”。 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