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應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輕者精神恍惚、易發脾氣、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失去興趣,對生活失去信心;重者討厭人群、煩倦生活甚至有輕生傾向。據估算,目前,中國抑郁癥患者已有幾千萬,但其中只有10%左右的患者接受過正規治療。隨著患者的不斷增加,抑郁癥不但成為社會的負擔,帶來難以確定的風險和隱患,一定程度上也會加重醫療負擔。
對抑郁癥的認知,需要時間和過程。之前很多認知上的不足,逐漸顯露出來。比如,醫學界曾認為兒童、青少年不會發生抑郁癥,抑郁癥只是成人的“專利”。再如,由于對抑郁的認定標準把握不準,導致相關機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存在一些誤區,未能對疾病進行及時有效、科學的干預。至于抑郁跟教育之間的關系,包括“預防抑郁要從娃娃”抓起,都沒有較為清晰的認識與界定,更未能轉化成一致性行動。
抑郁作為一種心理性障礙疾病,與個體對壓力的承受能力變差、應對壓力的技巧不夠等有關。而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相比成人而言,青少年患抑郁癥后的癥狀、風險等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從一些調查樣本來看,國內抑郁癥患者呈現低齡化傾向的一個很關健因素在于,大多數家庭教育未能給予青少年足夠的獨立成長空間,使得他們在自我選擇與家長決定之間發生沖突時,極易出現較大的情緒變化和波動,這種沖突若未能被及時化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情緒上的病癥。
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教育的方式也是引導、協商和互議式,孩子的情緒就會更積極樂觀,心理健康指數也會更高,抑郁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教育方式的好壞,與被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正如專家所建議的,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獨立自主成長的機會,而要引導孩子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規劃人生理想、管理掌控時間,讓他們多一些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慢慢成長。
探索抑郁癥防治是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茖W預防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和體系,從家庭教育入手去優化教育方式,從細節入手呵護孩子成長,“以防為主”的體系建設才會更加堅實?! √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