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介紹,東污水處理廠占地200畝,采用氧化溝+曝氣生物濾池工藝,設計處理規模16萬立方米/日,一期6萬噸/日在1991年正式投運,二期10萬噸/日在2008年12月18日正式投運,出水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排放標準。
參觀開始后,小記者們排隊走進污水處理廠,在廠方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入到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的園林式廠區,并被荷花池中的黑天鵝所吸引,仿佛置身公園中。工作人員首先向小記者介紹污水廠的整體情況及工藝流程,還向小記者們展示了污水在處理前和處理后的樣本區別。
“東污水處理廠處理系統所采用的三溝式氧化溝、高密度沉淀池和曝氣生物濾池是一種先進成熟的水處理工藝,具有占地少、高效、可靠等特點。大家看到的是污水進水處,污水處理有很多道工序,我帶你們一起去看一下。”在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帶領下,小記者們參觀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聽工作人員詳細講解每一步的處理步驟:主要工藝流程有:粗格柵、集水井、提升泵房、曝氣沉砂池、曝氣生物濾池、高密度澄清池及鼓風機房、配電間等。工作人員告訴小記者:“城市污水首先通過粗格柵進行粗過濾,隔離清除其中大塊的垃圾、雜質,再通過提升泵房污水泵提升到曝氣沉砂池里進一步去除掉污水中的砂粒和少部分懸浮物,然后進入氧化溝。氧化溝的活性污泥含有無數的微生物,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成無機物,從而去除有害物質,也就沒了惡臭。而為了保證微生物在分解污水有害物質的氧氣需要,需通過鼓風機給氧化溝曝氣供氧。”順著污水處理的環節,小記者們逐一觀察,發現污水變得越來越清澈。當看到清澈的水從池中緩緩流出時,不少小記者感到驚嘆:“太神奇了!”又臟又臭的污水通過工作人員運用專業技術、采取精細化規范運營管理,最終竟然能變得如此清澈。
參觀過程中,污水廠工作人員告訴大家,污水處理首先要把各種雜物清除,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亂扔垃圾,不僅污染環境,也會加大污水處理難度和強度。小記者們聽后頻頻點頭,不時記錄著。當看到渾濁的污水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流程最終變成干凈水時,激發了小記者們強烈的好奇心:“經過污水處理后的水流到哪里?”“為什么污水處理之后還是不能喝?”“污水從進廠到出廠要多長時間?”……對此,工作人員耐心地作了一一解答。小記者們終于知道了城市污水經過處理后主要流向河流,并用于城市道路清潔,花草灌溉、生態補水等。雙方互動活躍,氣氛熱烈。
據介紹,隨著城市發展規模壯大,城市的居民用水量不斷增長,污水越來越多。如果不經過處理的污水排入江、河、地下水以及通過農田灌溉到土壤,將會使水體和土壤受到嚴重環境污染,使魚類死亡,地下水也不能再作為飲用水源。同時,污染物還會通過食物鏈直接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所以,大家要自覺行動起來,愛護環境,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并要擔當宣傳小衛士,把節約這種意識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小記者杜靖軒參觀后感觸頗深地說:“沒想到污水處理工藝如此復雜,如果生活中節約用水,就能減少污水排放量,對環境保護也有好處。”小記者們紛紛表示,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節約用水,愛護環境,珍惜水資源。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普及了污水處理的相關知識,也使小記者們明白了節水、惜水、愛水的重要性,激發了他們珍惜寶貴水資源的自覺性。記者高峰 宋尚勇 通訊員秦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