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在簡書平臺碼字的時候,從沒有想到過創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寫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對以往的點滴故事進行記錄,就像穿越到年輕時一樣,心底特別地舒暢。
隨著平臺上自己的字數越來越多,我逐漸認識到,一個文字愛好者,不能完全出于自我陶醉式的自嗨,要讓自己的文字能給人一些啟迪。
有位朋友說我寫不出好作品,因為我這一生一帆風順,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經過生死大考,沒有徹底絕望的體驗,不可能讓自己的作品有動人心魄的力量。
也確實是這樣。但我總是在想,我之所以這么順利,是因為人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和組織的培養,尤其改革開放這四十年,我們這一代人正好親身經歷了這場時代的變遷,更是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誠然,寫作是獨立的個性創造,如關注社會的底層,揭露社會的陰暗面,這都無可厚非。但關鍵是要有一顆悲憫之心,讓文字帶有溫度,在給人以溫暖的同時,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兩種完全相同的人生。誰也有不順心的故事,誰也受過不公正的待遇,誰也被生活狠狠磨礪過,這都很正常。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把一地雞毛的瑣碎變成一句風輕云淡的笑談,把坎坷不平的生活經歷看成對苦難價值的體會,甚至把生老病死都當作探索生命意義的媒介,這樣的人生才會透徹、優雅,才會淡泊從容。
我認為,只有把自己的德藝修煉到一定高度,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創造出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給人生以啟迪,給社會以溫暖,給未來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