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越西縣嚴抓控輟保學,讓適齡孩子有學上、留得住、有出路——
山里娃求學的心安穩了
8月30日,越西縣文昌中學,學生們在嶄新的教室內上課。本報記者單藝偉 攝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
開欄的話
義務教育有保障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目標之一,影響著脫貧攻堅的成效和全面小康的成色。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工作,以加強控輟保學和農村學校建設為重點,全面推動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
近年來,各地教育系統把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以“義務教育有保障”為核心,聚焦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貧困學生資助政策等,扎實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給當地教育面貌帶來巨大變化。今日起,本報推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專欄。敬請關注。
“學校新校區能夠容納3500人,今后孩子們能夠享受優質的教學環境,更能夠把孩子留得住,教得好!”今年9月,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中所鎮中心小學校新建校區(越西縣文昌小學)正式投入使用,副校長余治龍給記者介紹情況時,難掩心中的喜悅。而在整個越西縣,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各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現了38個鄉鎮均有標準中心校的目標。
2019年,為有效解決中所鎮、大瑞鎮、南箐鎮等鄉鎮因易地扶貧搬遷、自主搬遷群眾遷入后產生的“入學難”“大班額”難題,越西縣決定建設中所中學、中所小學的新校區,并更名為文昌中學、文昌小學。兩所學校為27個鄉鎮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自主搬遷戶子女提供優質教學資源,確保“應讀盡讀”。
越西位于涼山州北部,是傳說中“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文昌故里”歷史悠久,教育底蘊厚重。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越西盯準教育這個突破口,在“義務教育有保障”上狠抓落實,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體系日趨完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有力助推了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獻上了一份“有厚度”的教育脫貧答卷。
“砸鍋賣鐵”辦教育,實現“有學上”“上得起”
在越西縣文星小學,與學校一街之隔的是越西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根據就近入學的原則,文星小學超過85%的學生都是搬遷戶的子女。
就讀該校四年級的潘小林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底,他因為易地扶貧搬遷來到這所新學校入讀。
“我喜歡音樂,學校有專門的教室,還有鋼琴老師教我們彈好聽的歌曲。”新學校圓了潘小林的音樂夢。如今,各項設施一應俱全的功能教室,在越西的村級完全小學里已經實現了全覆蓋,這樣的學習條件在幾年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
“我們終于實現了‘每個鄉鎮最漂亮的房子就是學校’的目標。”越西縣教體科局局長袁智告訴記者,近年來,越西始終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始終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置于事關脫貧成敗的高度,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匯全縣之財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學校布局調整范圍最廣、學校建設投入資金最多、教師補充人數最多、教師交流力度最大“四個之最”。
過去,越西大多數地方因為教育、醫療資源匱乏,貧困代際傳遞、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比較突出。近年來,越西籌集5.25億元推進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增加學位2萬余個,補充1368名教師,逐步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孩子“有學上”。
而另一方面,則是如何保障貧困學生“上得起”學的問題。越西意識到教育是破除愚昧、斬斷窮根的根本途徑,提出“砸鍋賣鐵也要辦好教育”,由財政“兜底”,學生從上幼兒園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不用花一分錢。為了保證每一名學生“不因貧而失學”,越西在落實“三免一補”、營養餐改善計劃等國家普惠性教育資助政策以外,還籌措教育扶貧救助資金,幫助有特殊情況的貧困學生。截至目前,全縣2.5萬余名貧困生得到了及時救助。
此外,越西縣教體科局與越西縣財政局還共同制定了《越西縣教育扶貧救助基金實施細則》,建立起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職教育、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為一體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扶貧救助制度,今年為2998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發放教育救助基金164萬多元,目前累計資助學生12294人,發放教育救助基金442萬多元。
控輟保學,4000余名學生“一個也不少”
“太無聊了,我想出去打工。”今年初春,越西縣第二中學初三學生阿杰(化名)動了外出打工的念頭。因為疫情,學校開學返校的日期一再推遲,受身邊外出務工的大人影響,他覺得反正去不了學校,不如出去“耍一耍”。
手腳麻利的年輕人是工廠歡迎的對象,特別是用工荒時,企業開出的高薪,足以對涼山的少年和家長形成誘惑。阿杰上初中后,3次輟學打工,均被學校教師追回。他口中輕描淡寫的“外出務工”,曾是困擾越西控輟保學工作的一大難點。
“很多學生輟學不是因為讀不起書,而是家長認為娃娃出去打工,來錢快,忽略了長遠發展的問題。”越西縣普雄鎮鎮長曲木吉古說,普雄交通條件好,普雄火車站是成昆線上僅次于攀枝花、西昌的“大站”,流動人口多,控輟保學壓力很大,“娃娃跟家長出去打工,一溜煙就不見了”。
在學生“看不住就往外跑”的情況下,越西實行了包括縣長、教體科局局長、公安局局長、鄉鎮長在內的“六長”負責制,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涼山州各縣普遍實行“雙線八包”的策略,“政府一條線,教育一條線”,哪個環節出問題,就問哪個環節的責。
“控輟保學的每一項工作都相當艱巨,不是哪一級政府、哪一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曲木吉古說,“要控輟,就要反復核查輟學人數,要做家長動員工作、打擊組織未成年人務工的違法行為;對已經輟學的,不管學生在哪里,還要進行勸返;對于保學,不僅要保障學位、教師供給,還要保障學生安心接受教育的環境。”
“不送子女入學的做法不僅是違法行為,更害了孩子的一生。知識才能改變命運!”2019年10月30日,越西縣人民法院院長羅俊堅定地敲下了越西縣司法控輟的“第一槌”。
一錘定音。在法律的保護下,學生吉布拉哈的監護人吉布阿沙木當庭與樂青地鄉政府達成調解協議,承諾在2019年11月20日前將女兒送到學校讀書,并簽下保證書。
在“六長”負責制和“雙線八包”的同時,越西縣依靠司法控輟,為解決“留住學生”劃定紅線。據統計,自2019年起,越西縣已累計發生因輟學而起的“官告民”案例4起,讓當地家長認識到依法保證子女按時入學并完成義務教育是他們的法定責任。
目前,全縣動態系統中疑似失輟學的4626人已全部有效銷號。這些孩子通過勸返入學、補償教育、送教上門等方式重新開始了學習生活。
創新思路,讓孩子“留得住、學得好、有出路”
2015年,越西縣寶石小學四年級學生木苦衣伍木,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她寫的作文《淚》,受到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她的作文也被稱為“最悲傷的作文”。后來,木苦衣伍木得到教育資助。
木苦衣伍木的二哥木苦小平在媽媽去世后,跟著一個“包工老板”外出打工,成了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工作時間長,工資又低。在當地勸木苦小平回家上學時,他毫不猶豫就回到了學校,卻因為學業欠賬太多,讀書成了令他頭痛的事情。
而這樣的問題,困擾著許多像木苦小平一樣的勸返學生。
為了能讓控輟保學勸返學生“留得住、學得好、有出路”,越西探索實施了“集中編班+校外實訓”的教育模式,在教學中重點強化基礎,補齊學科短板,并通過推動“產教融合”,讓學生接受高質量職業教育,“學會一門技術,富裕一個家庭”。
去年,木苦小平同越西縣256名同學一起,被選派到對口支援越西的德陽市黃許職中接受免費職業教育,“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以后想從事平面設計相關的工作。”木苦小平說,他對PS、Flash動畫等課程特別感興趣。
談起專業,木苦小平滔滔不絕,“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沒有問題,感覺自己做得挺好。”這學期他還給一個著名的網絡游戲重新設計了首頁。
要讓孩子“留得住”,家長也是關鍵。2019年以來,越西縣各學校開始了“萬師進萬家,真情幫萬生”實踐活動,加強家校合作,關注學生成長。
在越西縣丁山鄉中心小學校,校長陶洪擔任該活動的組長。一學期下來,學校扎實開展家校互訪,既向家長宣傳教育政策法規,又共同制定了學生的家庭教育方案。“家長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生活表現,激發家長關注學校發展、主動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真正形成家校合力。”陶洪驚喜地看到了家長們的主動關注,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萬師進萬家”活動開展以來,越西縣有3000余名教師參與其中,入戶宣傳38500多人次,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重視教育的意識在家長和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記者 倪秀 通訊員 何文鑫 陳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