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財政局聯合發布新政,對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入職養老服務行業的,將分三年發放6萬元入職獎勵。目前,該新政尚未全文發布。
近年來,用“錢”吸引和留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成為多地向養老行業“輸血”的手段。廣西柳州早在2016年就已發布此類政策。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已有安徽、湖北、廣東、浙江、四川、福建、山東、江蘇等省份部分地市出臺類似政策。2020年,北京、上海、江蘇也相繼出臺了省(區市)一級養老人才獎勵政策。
新京報訊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財政局近日聯合印發《北京市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實施辦法》,公布用“錢”引人、留人的獎勵政策。
對應屆畢業生進入養老服務行業的,將分三年發放入職獎勵,本科及以上獎勵6萬元,專科(高職)獎勵5萬元,中職獎勵4萬元。
對養老護理崗位在職人員,結合其職業技能等級,按照500元至1500元不等五個檔位,直接向本人發放津貼。
同時對養老服務人才開展培訓,培訓時間不少于40學時,考試合格的按照每人1500元給予培訓機構補貼。每年將培訓不少于1萬名養老護理員、500名機構負責人、500名老年社會工作者。
目前,該《辦法》全文尚未公布。今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曾對該《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對比征求意見稿,上述政策有明顯調整。
養老護理崗位獎勵津貼由征求意見稿中的每人每月1000元,細化為500元至1500元五個標準;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時長由征求意見稿中的不少于24小時調整為不少于40小時,對培訓機構的補貼由征求意見稿中的900元/人增加到1500元/人。
同時,征求意見稿中對政策受益對象有明確要求,比如,享受入職獎勵政策的應屆畢業生需要“專職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享受養老機構護理崗位獎勵津貼的要求其“從事一線護理工作”。
■ 延伸
用“錢”留人有先例 部分地區設專業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6年廣西柳州就出臺了《柳州市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從業獎勵實施辦法》。
《辦法》規定,對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和技師職業資格證書,并在護理崗位連續從業兩年以上的人員,分別給予每人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一次性從業獎勵。
2018年以后,出臺相關獎勵政策的地區明顯增多,包括安徽合肥、湖北武漢、浙江杭州、廣東廣州、江蘇南京、江蘇連云港、江蘇宜興等地。
今年,廣東深圳、福建泉州、福建福州、四川瀘州、山東青島、江蘇無錫,以及北京、上海和江蘇省均出臺了養老行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獎勵措施。
梳理發現,學歷要求在各地政策中多有出現。應屆畢業生入職養老行業按照不同學歷可拿到不同額度的一次性入職獎勵;已經在職多年的“高學歷”人才也能補充享受到相應獎勵。
江蘇南京針對“從事護理崗位滿5年”的在職人員,分別根據三類學歷給出了5萬元、4萬元和3萬元的獎補。
在此基礎上,一些地區通過調整獎金發放方式等辦法,增加了“高學歷”養老人才獲得獎金的門檻。
在江蘇宜興,前述三類學歷畢業生若入職養老護理崗位,則可分別得到6萬元、4.8萬元、3.6萬元入職獎勵,不過,獎勵需要分五個年度“拿完”。
部分地區對“高學歷”養老人才所學專業提出要求。
比如,福建福州要求相關人才屬于養老護理、醫護、康復和社會工作等專業,一次性入職獎補需要分3年“拿完”。
浙江杭州則放寬了入職獎補的專業限制,將“要求學歷和專業對等”調整為“符合專業大類類別”,老年服務與管理、家政服務與管理、護理、康復治療、中醫護理、中醫康復保健、康復技術等均在范圍內,補助在畢業生入職連續工作滿3年和5年時分兩次發放。(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馬瑾倩)
■ 專家
養老行業留住人才需要綜合施策
中國養老服務行業遭遇人才困境:高校里相關專業緊缺;實踐中,專業素質高的從業者仍有巨大缺口,制約了養老行業發展。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老齡化趨勢不斷發展,養老服務需求隨之增加,但與之相比,我國養老人才培養從數量到體系存在嚴重不足,增加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從業者需求,但更需要綜合施策,加快人才專業化、體系化培養,增強養老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
北京市老齡辦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底,按15歲-59歲勞動年齡戶籍人口撫養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計算,北京市老年撫養系數為44.3%,比上年增加2.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北京市每2.3名勞動力在撫養1名老年人。劉維林表示,老齡人口規模增加,意味著老齡服務需求增加。
服務需求中,最典型的包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失智老年人、失獨老年人等剛性照料需求,同時,服務內容也從基本的生活需求,到精神文化需求、醫療衛生需求等多方面不斷增長,而滿足這些需求都靠更加專業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人才來完成。
“目前來看,我們的養老服務人才非常匱乏,多層次的養老人才從總量上嚴重不足。”劉維林表示。
劉維林認為,解決多層次養老人才短缺問題,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的綜合施策。
從教育體系來說,大學、大專、中專需要相應地加強專業設置,實現從理論到技能的人才體系培養;服務人才就業、創業、市場環境、人才管理等需要相關部門的政策保障;社會對于養老服務也要改善認知和評價等。
增加收入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從業者需求,但更需要綜合施策,加快人才專業化、體系化培養,增強養老職業榮譽感和社會地位。 ——劉維林(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