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了一麻袋的書,最后只能買得起一個麻袋。”“定價1000多元的書10多元就賣給了廢品站。”……如今,教材浪費現象在學校中普遍存在。高如層樓、狀如山丘的二手教材被當做廢紙處理掉,實在可惜。據業內人士透露,倘若全國教材能夠循環使用1年,大約能夠節約200億元,這些錢可以援建4萬所希望小學。
如何實現二手教材有效循環使用,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道現實課題。
筆者依稀記得初中、高中、大學畢業時,那些積攢多年、裝成麻袋的教科書、教輔資料被隨意丟棄、撕成碎片、廉價出售……成了一堆堆無人問津的廢紙,學生畢業季成了廢品站的收購旺季。
教材“論斤賤賣”,源于循環不暢。當前,二手教材買賣面臨著購銷平臺和服務體系缺失、相關政策法規不夠完善等一系列供需梗阻。所以,當務之急是給二手教材開辟一條暢行無阻的共享通道,實現其高效循環利用,杜絕資源浪費。鑒于此,一方面是大力普及舊書循環利用的共享思維和節約理念,另一方面是依托信息技術、搭建覆蓋大中小學校的數字化共享平臺,為二手教材實現高效內循環提供便利條件。在此過程中,學校、企業和學生個人均應找準定位有所作為。
當然,二手教材想要實現循環使用和有序共享,除了市場自身的調節發揮作用外,還需相關職能部門出臺政策予以支持、規范和引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從長遠來看,相關法律也應加以修訂和完善,為消除梗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教材循環利用,從打通共享通道入手,以點帶面推而廣之形成共識,節約型社會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