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26日電 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了教育部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情況及成效。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了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定點扶貧任務,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加上其余的11所承擔滇西專項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成為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截至目前,直屬高校共選派掛職干部800余人次。各高校自簽訂定點扶貧責任書以來,廣泛組織發動校內外各方力量,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2億元、引進幫扶資金20.5億元、培訓基層干部14.1萬人、培訓技術人員19.1萬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5.25億元、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12.9億元。
劉昌亞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通過三方面工作,在確保如期全面高質量完成高校扶貧各項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抓緊謀劃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一是認真鞏固拓展高校扶貧成果。指導直屬高校在過渡期內要把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擺在突出位置來抓,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
二是深化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機制。“我們將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繼續堅持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舉措、資金支持力度、幫扶工作力量總體穩定。”
三是推動高校有效銜接鄉村振興。“下一步,教育部將認真指導直屬高校按照中央設立過渡期的決策部署,持續支持脫貧摘帽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指導直屬高校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做好高校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工作謀劃,科學研究制定好過渡期內相關幫扶工作的目標任務,確保政策和工作平穩過渡。結合高校特色優勢,發揮已組建成立的8個高校‘扶貧聯盟’作用,大膽探索實踐,為下一步全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提供鮮活的經驗和可復制推廣的路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