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 教育部今天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了“十三五”以來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情況。
一是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劉昌亞介紹說,在各級教育普及程度方面都達到或者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9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經達到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達到了51.6%,實現了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歷史性跨越。
二是教育公平邁上新臺階。全面打贏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實現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從臺賬建立之初的20萬人降到現在的“動態清零”。建立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91億人次、資助金額達到7739億元。大力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連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現在已經達到76%。全國23個省份、95.3%的縣級單位已經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99.8%的義務教育學校(包括教學點)辦學條件也都達到“20條底線”要求,56人以上大班額比例已經由2016年的12.7%下降到今年的3.98%。
三是教育服務國家發展取得新突破。教育資源空間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縱深推進“四點一線一面”為重點的區域教育創新試驗,一批教育服務區域產業振興的重點項目正在發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構建。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家800多家,成立各類職教集團1400余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組織認定200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等學校,2016年以來連續舉辦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吸引1500萬名大學生、370多萬個大學生團隊參賽。積極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2019屆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達到59%,到地市級以下基層就業的比例達到69%。“十三五”以來,高校畢業生累計達4088萬人,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7%以上。
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加快提升。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建設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均占全國80%以上,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1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個合作協議,實現與2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位學歷互認,推動233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落地。
四是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新活力。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完成《民辦教育促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和9部教育規章制度制定工作,完成全部中央部屬高等學校章程核準工作。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穩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推進高職分類招生考試,深化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推進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分類考試,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實施“強基計劃”,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
劉昌亞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編制之年。在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編制教育“十四五”規劃,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開好局、起好步,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