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為未來15年我國的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當代青少年擔負著重要的“青春責任”,對于15年后的生活,他們有著怎樣的想象?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你心目中15年后的中國什么樣”青少年調查顯示,72.4%的受訪青少年規劃過15年后自己的生活。對于到2035年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受訪青少年信心度打分平均8.1分,31.8%的受訪青少年打出了滿分10分。
實現自己人生目標,受訪青少年信心度平均打分8.1分
2000年出生的琳琳(化名)正在讀大三,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高考填志愿時,她選擇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未來15年,我給自己訂的計劃是去山區做支教,去其他國家做漢語國際教師”。
琳琳知道要實現計劃目標,需要堅持和付出。雖然這個過程中會有不少壓力,但更是前進的動力,“只有現在非常努力,未來才有更多的選擇”。
調查中,72.4%的受訪青少年規劃過15年后自己的生活。想到15年后的自己,憧憬期待(63.4%)是受訪青少年普遍的感受,其他還有淡然平靜(38.8%)、自信篤定(37.5%)等,積極態度的獲選率遠高于迷茫焦慮、畏懼逃避等消極態度。
北京某高校法學博士生劉鵬(化名)對未來15年的生活,有著比較清晰的規劃,“首先要讀完博士順利畢業,然后回老家河南當一名高校老師。在生活上,父母年紀大了,希望能把他們照顧好,同時也要教育好下一代”。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莫雅潔,去年畢業后,參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從事志愿服務。說到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莫雅潔希望可以成為工作上的骨干和家庭的主心骨,“15年后,我就38歲了,那時候孩子應該都上小學了,要多些陪伴,父母也70多歲了,希望可以讓他們頤養天年”。
受訪青少年希望在未來15年里,實現哪些人生“小目標”?數據顯示,父母康?。?4.4%)排在首位,其次是身心健康(63.2%)。接下來是:事業有成(59.5%)、學業有成(59.2%)、有份好工作(59.0%)、家庭和睦(57.7%)、財務自由(53.1%)和掌握一技之長(51.0%)等。
“買套大房子,方便照顧長輩,每年至少全家旅游一次。”莫雅潔給自己定下了“小目標”,雖然想到15年后,會面臨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心中難免有些忐忑,但她更加堅定的是走好腳下的每一步,“一步步完成這些‘小目標’,才能收獲穩穩的幸福”。
數據顯示,對于到2035年實現人生目標的信心度,受訪青少年平均打出了8.1分,更有31.8%的受訪青少年打出了滿分10分。
受訪青少年未來最想就業的領域是文化、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
劉淳(化名)是大數據專業的大二學生,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她覺得大數據是新興領域,未來發展前景比較好,“希望可以在這個專業學有所成,成為數據分析師、架構師等”。
“眼下需要不斷地提升專業能力,關注市場的變化和需求。”劉淳感覺在未來,大數據的應用領域非常多,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域非常重要,“希望所學可以和國家發展相結合,為我國的大數據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調查發現,青少年更傾向在新興領域就業。受訪青少年未來最想就業的領域依次是:文化(34.4%)、信息技術(33.4%)、人工智能(31%)、互聯網(27.9%)、大數據(23.0%)、綠色環保(22.5%)、科研機構(21.7%)、新能源(21.1%)和生物科技(21.0%)等。
在西部計劃服務滿一年后,莫雅潔考上了家鄉基層公務員,她想扎根基層,繼續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在西部計劃做志愿者的時候,接觸了很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看到了他們的辛苦,感覺他們的工作也非常有意義,很想成為其中的一員”。
對于我國2035年的遠景目標,青少年們希望在哪些地方大顯身手?調查中,提升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獲選率過半(53.8%)。接下來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49.8%),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創新型國家(45.4%),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美麗中國(44.0%)以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43.2%)等。
“我希望15年后的自己可以仍然走在漢語國際教學這條路上。”琳琳喜歡中國文化,她希望未來可以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上貢獻一分力量。“希望可以通過努力,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美妙”。(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