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2019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3.4%。“十三五”期間,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年均增長15.4%,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學前教育由于底子薄、欠賬多,是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近些年國家通過實施三輪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新一輪發展期,農村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路怎么走,這一難題已浮出水面。
統計顯示,全國有4000個左右的鄉鎮沒有公辦中心幼兒園,個別地方的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還在50%以下。在一些偏遠、貧困地區,幼兒園覆蓋率仍然較低,不少幼童無園可上。按照教育部規劃的時間線,2035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然而,對于生活在貧困地區的農村兒童來說,等待過于漫長。農村學前教育亟待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通過系統化的制度設計與焦點式的重點扶持,盡快讓這些兒童入園,補上學前教育的“最短板”,守護貧困兒童的教育起點。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齡前是孩子意識、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幼年時期無法獲得早期啟蒙教育的貧困地區兒童,在認知、語言、社交等領域與城市在園幼兒存在明顯差距。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不僅有利于農村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對于完善國民教育體系、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豐富國家的人力資源儲備和富國強民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貧困地區的兒童無法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則意味著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將變得更為艱難。與其等到義務教育階段為農村兒童“補課”,不如盡早干預,在早期教育階段改善他們的教育環境。
對大多數資源匱乏的農村貧困地區來說,學前教育的資源困境首先是硬件不足以及入園難。要保障起點公平,需要擴總量、增資源,推動各地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學前教育服務網絡,地方財政安排的支持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更好發揮教育財政投入的兜底功能。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以多種形式捐助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兒童接受普惠學前教育。
在增加貧困地區幼兒園數量的同時,不能忽視辦園質量。總之,農村學前教育資源的改善是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扶貧要努力讓貧困地區的幼兒“有園上”,更要為他們提供有質量的學前教育,讓這些孩子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 于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