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北京12月15日電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校要從政策、產業、企業、技能、區域、創業等方面為學生挖掘更多的就業新空間。”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現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圍繞《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畢業生就業新形勢》主題展開論述。
數據顯示,202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增量、增幅均為近年之最。吳愛華在發言中分析了今年畢業生就業面臨的諸多挑戰及由此帶來的影響,他認為,畢業生規模、疫情防控、經濟轉型等因素的疊加影響,對2020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巨大挑戰。“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超常規措施推動大學生就業。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2020屆畢業生就業總體穩定、好于預期。”
“十三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顯著成就,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吳愛華強調:“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到普及化階段,畢業生就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普及化階段,推動畢業生順利走向社會的關鍵在于開拓創新。高校要從政策、產業、企業、技能、區域、創業等六方面為學生挖掘更多的就業新空間。”
在拓展政策新空間方面,吳愛華以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3個部門印發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為例,梳理了其中提出的相關舉措。他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緊跟國家政策,以政策導向為風向標,為畢業生充分就業開拓新空間。
提到高校如何拓展產業新空間,吳愛華列舉了《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中的相關數據。他認為:“隨著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對智能制造、機器人、自動化、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網絡安全、新材料、新能源等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將大大提升。”
在探討高校如何拓展企業新空間時,吳愛華表示,國家高新區及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陣地,具有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自建立以來,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顯現出了巨大的人才吸納和產業創能能力。“從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的統計數據看,中關村專場招聘中,1000余家上市公司和頭部企業提供了包括區塊鏈數據挖掘、衛星數據應用、物聯網數據分析等高新技術研發,及人事、財務、產品運營等相關崗位近14萬個,高新技術企業仍有很大的就業空間。深圳高新區專場的招聘企業主要瞄準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人才,工程師起薪便達到萬元以上。“亟待提質增效的高新區,為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據介紹,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三批共38個新職業。未來5年,物聯網安裝調試員、電子競技員等13個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單個超百萬,具有巨大的就業拓展空間和潛力。圍繞相關數據,吳愛華認為“高校需要拓展技能新空間”。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產業活躍地區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為全國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充足空間。從教育部“24365校園招聘服務”平臺的統計數據看,僅杭州市、無錫市、蘇州市3個專場招聘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數就超過了140萬個。其中杭州市組織了重點行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15萬家,推出優質崗位100萬個。1300余家無錫市重點企事業單位,推出優質崗位2.5萬余個,覆蓋物聯網、智能制造、軟件和服務外包等行業領域。近年來,西部地區的重慶、成都,南部的海南,東部的青島等地,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人才需求規模不斷擴大。各地也不吝成本,加大人才儲蓄力度。“各地出臺的各種利好政策,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的選擇空間”,吳愛華表示,高校也應拓展區域新空間。
對于高校如何拓展創業新空間,吳愛華表示,近年來,自主創業已成為我國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2020年,教育部也會同有關部委大力推進畢業生創業政策支持,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
數據顯示,2021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達909萬人。“對高校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挖掘和拓展更多就業新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各環節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吳愛華表示,教育部已經對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了部署,并在武漢舉辦了“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湖北•武漢對接大會。以此次對接大會為標志,教育部全面啟動“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重點推出包括崗位拓展促就業、政策引領促就業、優化指導促就業、服務升級促就業、困難幫扶促就業、創業帶動促就業等多方面的舉措促進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