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起到的是基礎作用,學校是主導作用,社會是支持作用。”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表示,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結合準確定位,共同發力,互相不能錯位,高質量的教育才能到位。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周建華
生活中,很多家長往往會向老師請教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困惑于孩子為什么不聽自己的話。周建華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長不了解孩子,我們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熱愛孩子,你想熱愛他就要尊重他,你要尊重他就要理解他,你要理解他首先是了解他。“每個家庭的廚房至少在孩子回家吃飯的時候應該熱氣騰騰的,這是人間的煙火氣,一個廚房冷清的家庭是很難培養出具有高幸福感的孩子的。”
周建華表示,從社會角度來說,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導向,注重引領功能。我們的科學家要走進學校,勞動模范要走進學校,環衛工人也要走進學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也希望社會各方能夠提供一些機會讓學生體驗更多不同的職業及社會角色,帶給學生精神上的成長。
高質量的基礎教育應該是什么樣的?周建華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要有一定的規模,合適的結構,實現優質均衡的目標,能夠推動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能夠促進人的終身的、可持續的、全面的、個性的發展,并且能夠面向未來。從學校內部來看,高遠的育人目標、高質量的立德樹人、高質量的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等要素協調發展才能促進學校高質量的發展。
在周建華看來,高質量的教育著眼點是學生的發展,著力點肯定在老師身上,切入點最后交匯在課堂上。
近年來,很多清華、北大等名校畢業生成為中小學教師常引發公眾關注。周建華認為,這些教師招進中學之后如何培養更為重要,學歷只是一個“敲門磚”,進了中學校門后就要把這塊“磚”扔掉,與其他教師歸零到同一個起跑線。
周建華認為,要構建一個包含三個圈層的教師培養生態系統。其中,最外圍是社會系統,這是教師發展的外部推力。中間是學校系統,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推力。最內層是教師個體系統,是教師發展的內部力量。他強調,對教師而言,反思非常重要,而且要注重開展創新實踐,讓他們能夠體驗到這個職業的幸福感。在他看來,教師最大的幸福感來自課堂,新老師要“站上課堂”,骨干老師要“站穩課堂”,專家教師要“站好課堂”。從學校的角度來說也要為教師量身定制發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