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博士在制作琴槽。受訪者供圖
中國古琴藝術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今年是越南籍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畢業生阮延俊來到武漢的第15個年頭。沉醉于古琴藝術的他,在東湖之畔的琴坊,開班傳授古琴技藝,另還教人制作古琴。
隱于市的琴坊
阮延俊的琴坊,名叫“南天坊”,隱匿于武漢東湖風景區大李文創村的一棟三層民宅。黑色牌匾、銅釘木門、紅色拱橋、竹子簾門,墻上雕刻著用書法繪制的琴譜,顯示著琴坊的與眾不同。
深色布衣,皮膚略黑,中文流利,阮延俊像是一名隱士。在大李文創村,大家都習慣用“博士”來稱呼他。
12月15日,琴坊內幾名成年人正在學習斫(音:zhuó;意:砍、削)琴。鋸木頭、刨木花的聲音此起彼伏。在中國古琴界,素有“善彈者善斫”之說。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斫琴是對古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今年11月,他的首屆斫琴班開班,授課地點就位于其東湖之畔的“南天坊”琴坊。
屋外有梅蘭竹菊,屋內有琴棋書畫。琴坊一樓書架上擺放的物品,除了一張古琴和琴譜外,還有一套華中師范大學戴建業教授的作品集。戴建業是阮延俊讀博時的導師。“我在武漢找到了知音,在武漢學習了斫琴的技藝,希望在武漢將斫琴的技藝傳承下去。”阮延俊說。
迷上中國古琴
阮延俊是一名70后,出生于越南的廣治省。來中國之前,他在越南的高校主修過中文,還曾在一家家具廠兼職做過3年木工。
很早之前,他就在越南看過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的影視劇。“‘空城計’里的一段音樂,深深打動了我。”他說。《六指琴魔》《英雄》等中國電影在越南的播放,讓阮延俊越發喜歡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當時只是停留在喜歡聽的程度上,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迷上古琴斫制和演奏”。
中國的古風古韻令阮延俊著迷。2005年他來到中國,到位于湖北武漢的華中師范大學攻讀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讀碩士和博士時,阮延俊的主要研究方向都與中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有關。
他在碩士畢業論文答辯時創紀錄地獲得7個A,博士畢業論文答辯現場彈奏的一曲《高山流水》贏得滿堂喝彩。
在華中師范大學讀書期間,他白天學習,深夜趕工,通常會在宿舍樓的衛生間和留學生的公用廚房里學習彈琴和斫琴。阮延俊第一把像模像樣的琴,就在那里誕生。
博士開班教琴
為了制作一張音色完美的古琴,他延誤了博士畢業論文提交時間,最后不得不推遲一年畢業。
博士畢業后,阮延俊改變了最初返回越南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的想法,而是留在武漢彈琴和斫琴。
古琴有13個徽位,首屆斫琴班原計劃招收13位學生,但在開班儀式上,請來的見證人臨時報名,最后學生總數就變成了14位。跟著阮延俊學古琴的多是成年人。他們中有妻子學琴、丈夫報名學習斫琴的,也有7歲的女兒學琴、母親代為體驗斫琴的。
斫琴制作工序復雜。做完木胚之后,再裹布防變形防炸裂。灰胎十幾道,面漆也是幾十道,每一道工序都要自然干透,然后才是下一步。“一切都是自然演變。”阮延俊說。
沿用古法斫琴,工序超過200道,制作一把琴,要花兩三年的時間。作為一名手工匠人,阮延俊看重的是背后的文化。
發文吐露心聲
“千金易得,知音難覓。”武漢是知音故里,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撫琴遇知音鐘子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在中國學習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時,阮延俊得到許多名師的教誨。武漢音樂學院丁承運教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阮延俊每次上門求教,都得到了丁承運“很誠懇的指點”。
首屆斫琴班開班次日,阮延俊在朋友圈發文吐露心聲:愿將斫琴經驗傳授出去,讓技藝傳承下去。
在阮延俊的越南家鄉,古琴基地建設也在籌劃之中。“我會把這個樂器帶回越南,讓它滋養我們的民族,讓我們越南人也能聽到天籟之音。”他說。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戴建業的眼里,阮延俊是“中國的文學博士、古琴演奏家、古琴制作師”。他坦承,自己的學生中沒一個能像阮延俊這樣活得輕松灑脫,也沒有一個能像阮延俊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獨辟蹊徑。(文/記者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