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我的孩子是一個男孩,現在上小學二年級。上小學以來,老師聯系我們說孩子在學??偸侵鲃右詣邮值姆绞脚c同學解決問題。幼兒園的時候,他被年齡大的孩子欺負過幾次,我就說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出拳試試??赡苁撬虼藝L到了甜頭,于是現在形成了習慣。我們很后悔,現在幾乎每天上學前都會告訴他遇到事情不能動手解決,但效果并不明顯。不知道我們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
專家觀點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趙松坤老師:在學校的集體生活中,我們時常能遇到這樣的男孩子,他很渴望與同學一起玩耍,但一不小心就成為同學們告老師的對象——“老師,他打我。”當老師了解了事情經過后,發現原本是很小的摩擦,他卻總是用武力解決;或者他原本是和同學們一起玩鬧,逐漸被他面紅耳赤地升級為肢體沖突。
在解決類似矛盾沖突時,我發現這樣的男生往往在事后知道自己先動手是不對的,但后續多數還會動手解決問題。即使是班級氛圍非常融洽,其他孩子與他逗著玩時,他也很容易生氣。所以這種情況,絕不是幾句批評教育就可以改善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只是學習各種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處理遇到的各種麻煩。而在這方面,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家長??赡苡械募议L會說:“老師,我也告訴他了,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但是他真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很暴躁。”在這里,不得不提一個老生常談的詞——言傳身教。
家長在與他人相處時,所有的行為舉止,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包括家長看待事物的態度,也對孩子有著很深的影響。我曾經有個學生小c,他就是當時班里唯一一個愛動手的男孩子。雖然小c知道動手打人不對,但他也覺得很委屈,總覺得別的同學是要欺負他,自己只是“正當防衛”。當我每次了解清楚事實后,我才發現小c用拳腳解決問題的一大根源在于,他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都是別人要對自己不利。于是,我與小c的家長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發現小c的爸爸媽媽是做銷售行業的,競爭很激烈,平時工作很忙,在家交流的時間不是很多。在這有限的時間里,孩子的爸爸媽媽總是在聊工作中看到的各種鉤心斗角的事情。盡管這些內容并不是父母專門講給孩子聽的,但孩子在旁邊玩的時候聽到,就影響了孩子看待人際關系的態度。幸運的是,在經過與老師的溝通后,小c的爸爸媽媽在家中注意改善交流的話題,同時和老師一起做了很多努力。而小c也真的在看待事物的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幾乎不會再在班里出現動手的現象了。
家庭教育是一門智慧的學問,當我們握著孩子那攥緊的小拳頭時,先不要急著責備他,心平氣和地去了解他的內心。試著肯定他那看似不太成立的“委屈”,拉著他的手,看看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人和事,讓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溫情。(文/本報記者 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