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5G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科技發展將遠超人類當前認知,就像水和電一樣,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社會發揮基礎性作用。”在近日的一場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上,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馬陸亭指出,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教育手段從傳統到信息化、智能化,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過去“千校一面”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正在疫情影響下加快變革。
“智能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進入創新密集期。”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未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關成華表示,疫情對全球教育體系造成了嚴重沖擊,在線教育成為實現“停課不停學”的唯一選擇。在全球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踐中,信息技術發揮了技術支撐作用,扮演了引領變革的關鍵角色。
他強調,后疫情時期,面對更為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為確保教育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實現,迫切需要認真反思傳統教育體系存在的不足,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新生態。當前應該搶抓機遇,積極發揮前沿技術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中的作用,推動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以及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終身學習體系夯實基礎。
在內外環境變化情況下,信息技術對當前教育形態也產生了多重影響。“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分化,對學生的自我認同產生了極大挑戰;課堂教材上的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分離,讓學校教育產生了課堂與生活的溝壑。”在清華大學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看來,由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當前教育模式滯后的弊端也逐漸凸顯。
謝維和指出,在智能技術影響下,教育正在多方面發生變化:一是教育“身手”的延伸,信息技術、數字化工具與手段使教育方法越來越多樣化和現代化,并豐富著教育學習的工具箱;二是教育“神經”的觸碰,人工智能發展正在逐漸取代人類的某些技能與職業,教育中最關鍵的問題“什么知識是最有價值的”,重新受到人們的追問,成為讓人緊張的“神經”;三是教育“癢處”的探索,即自我認同的實現,或認識“我自己”。
疫情之下,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進一步加深。“只有激發出新的教育形態,才能倒逼教育變革。”馬陸亭指出,教育模式的變革受到多種催發因素的影響,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教育的治理模式、辦學模式與教學模式產生聯動反應;同時,學科與產業在融合的基礎上穩步創新。面向未來,企業、學校與政府需要共同努力,迎接智能時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全新挑戰。
“教育活動的核心是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自我認同的實現是對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領域中數字化與人工智能發展及其應用最根本的要求,即能否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以及更好地幫助教師指導學生實現自我認同。”謝維和說。
在技術賦能下,未來教育也在加快構建新的生態。全國政協原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好未來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國慶主任指出,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將為智能時代的教育形態變革帶來三條關鍵路徑:一是普惠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公平;二是賦能教育環節,推動教育改革;三是技術賦能平臺,助力產業升級。
王國慶認為,智能化時代學校終將從封閉走向開放,與社會、家庭產生更加多元的互動,而技術創新需要通過更為強大的創新生態平臺,在更大范圍、更多環節實現不同資源主體的聯通協同,進而構建一個更加多維、開放、聯接、融合的共生體系。
“在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下,面對人力資本需求的新變化,教育系統亟待做出新的變革。”關成華也提到,在科技賦能的背景下,未來教育將會不斷呈現出新的業態與新的模式。而無論在未來學校的建設方面或是教育服務性企業的開拓方面,智慧教育的應用場景也一定會更加廣泛?! 」饷骶W記者 姚坤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