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電影《攀登者》舉辦北大專場放映活動,電影出品人任仲倫,領銜主演吳京、張譯、胡歌驚喜亮相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而1975年登珠峰英雄桑珠,北大山鷹社杰出代表方翔、魏偉出席了本次活動,與在場座無虛席的觀眾一道,共同就“攀登者·正年輕”的主題開展了一場追溯攀登榮光的思想碰撞之旅。
映后開場,身為電影出品人的任仲倫直言,將《攀登者》主創們最后一次集體活動的落腳點放在北大,只因“北大”二字。登峰老英雄桑珠追憶:“1975年珠峰接納了我這個小伙子,時間過的真快,那個時候我才22歲。在登珠峰的時候,感謝同隊的大哥們給了我這個機會,這是我人生當中很難忘的事情。”
談及為何憧憬與北大學子的直接對話,吳京表示:“最近《攀登者》聽到了很多的聲音,很復雜。但我還是想聽一聽更多的聲音,北大是思想碰撞的地方,還有最專業的民間登山組織山鷹社,我們《攀登者》劇組也來北大學習一場。”張譯則娓娓道來:“北大是最牛的大學,有全國最牛的學生,這些青年有著最時尚、最質樸的靈魂,我們這個電影特別想聽一聽大家的意見,你們的意見對我們這部電影非常重要。”胡歌深切感慨道:“雖然我沒有實力憑分數進來,但今天能夠和這部電影一塊來,我覺得很榮幸。第二個原因,是今天的主題是攀登者·正年輕,無論是臺上的你們,臺下的你們,包括任總我們都還年輕,只要有攀登精神的人,就是年輕人。
為極致還原1960年及1975年中國攀登先輩們的二次攀登壯舉,《攀登者》主演們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甚至在動作表現上向國家級水準看齊。據吳京介紹,國家頂級運動員們的引體向上動作,是能夠做到15斤負重并單指完成的,在劇作上我們也考慮去刻畫這些場面。”而備受好評的工廠區攀登戲份,吳京也透露不少幕后花絮:“當時訓練攀巖的時候,要做快速攀登,我覺得我還能像個兔子,但人家厲害得像猴子。不過當時我們都是按照國家登山隊的難度去攀巖,所有的角度和動作基本還原了國家登山隊的場景,甚至一模一樣,只不過攀巖的巖壁換成了我們電影需要的東西。”
在被問道如何看待“團隊”二字,如何定義“攀登精神”時,張譯從現場嘉賓魏偉的金句“珠峰攀登十萬步,每一步都不算數”漫談道:“其實人和人的差距,也是攀登路上的差距,就是每一次都差那么一點,有的人上去了,有的人慢慢的放棄。我真的特別羨慕這二位(山鷹社杰出代表),我也羨慕樓上樓下每一位同學和老師。你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每一次咬住半口氣往上走,才有這樣的機會坐在最高學府,給了我們一起分享《攀登者》的機會。”
談到如何詮釋好楊光這個角色,胡歌直言從原型夏伯渝老師處汲取力量:“我在扮演楊光之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網上能夠找到有關的采訪和資料都找出來了,我在他的身上獲得了非常多的能量。我希望大家通過楊光這個角色更多地了解夏老。”同時,胡歌還透露自己也有多次登山經驗支持:“我之前有登過西藏啟孜峰,我也經常去高原,去的地方條件艱苦,登山的難度也很大。之前有登山的經歷,在塑造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電影《攀登者》已于全國熱映中,北美、英國同步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