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王晶晶)近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上海卷)》開題論證會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據悉,已有北京、安徽、江蘇、山東、福建等9省份專家正在通力合作,分頭撰寫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組織專業人士,整理、創編了許多能夠“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的優秀戲曲作品,創造了戲曲現代戲的編演方式,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運用傳統形式反映新社會新生活的藝術經驗,保護并發展了已有的戲曲劇種,培養了大量的戲曲人才。
為充分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戲曲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探索當代戲曲的發展規律,為今后戲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重大招標項目。作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課題將以各省份分卷的形式呈現。通過對各地70年的戲曲活動進行歷史梳理和理論研究,反映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現狀和地域特征,推動中國戲曲的傳承與發展。
上海戲曲是全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來創演了一大批深受觀眾歡迎、產生廣泛影響的優秀作品,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滬劇《羅漢錢》《蘆蕩火種》、京劇《智取威虎山》《曹操與楊修》等。《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戲曲史(上海卷)》首席專家朱恒夫教授希望最后的成果應該達到這樣的目標:脈絡清晰,繁而不亂;全面反映,重點突出;取材正確,立論公正。要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寫出能經得住時間檢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