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1月15日電(記者孟含琪)新中國成立伊始,物資匱乏,你知道那時如何拍電影嗎?
近日,“新中國電影搖籃”長春電影制片廠(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展出了25份珍貴的書信手稿,其中多封記載了70年前拍電影的細節。這些珍貴手稿,帶我們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展出的手稿中,幾張手繪的平面圖格外引人關注。這是長影攝影師孟憲弟為電影《自有后來人》手繪的攝制平面圖。圖中用線條描繪了每場戲中攝像機的位置和拍攝角度,這是孟憲弟根據分鏡頭劇本、美術場景以及導演意圖設計的。
另一邊展出的是《平原游擊隊》縱橫交錯地道的圖片,這是美術師手繪出的氣氛圖,與電影中真實的場景完全一致。長影從歷代電影美術師設計的手稿中,精選了72幅美術氣氛圖。
長影集團黨委副書記張光臨告訴記者,建國初期條件艱苦,設備落后,電影拍攝前,美術師和攝影師通過實地調研,結合知識儲備和想象力,一筆筆手繪畫出氣氛圖,最后成為現實布景。
到了實際拍攝環節,由于拍電影的膠片很珍貴,僅有的一點都是舊膠片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再生使用的,電影人甚至將膠片看得比自己還重要。在電影《橋》拍攝期間,有一場鋼水濺出的場景,攝影師包杰的衣服被燒著了,因為用的是手搖攝影機,人不能離開,于是助理趕緊用一件濕大衣披在包杰身上為他滅火,可助理的身上也著了火,工作人員就一個接一個地為前面的人滅火,直到這個鏡頭拍攝完成。
除了國產電影外,經典的譯制片也陪伴著一代代人成長。70年前,電影院里放映的外國片都是打上簡單字幕,觀眾大多看不明白。時任長影廠長的袁牧之將目光瞄準了蘇聯電影《普通一兵》,想要做一部真正的譯制片。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導演袁乃晨。
廠里沒有做譯制片的經驗,如何能讓銀幕前的蘇聯人講中國話?袁乃晨只能摸索著干。他在素材片中選了一段臺詞長的片段背熟,又讓翻譯孟廣鈞把這段俄文臺詞背下來。兩人背對背掐著秒表,用漢語和俄語同時開口。同一段臺詞用兩種語言說,占用的時間不同,他們就調整語速;說出的臺詞像是背書,袁乃晨就按照劇中情景加入情感,反復練習。
解決時間問題后,他又遇到新問題。有的詞說俄語時是張嘴的,但漢語是閉嘴的,口型對不上。于是他和孟廣鈞尋找和原版口型吻合的恰當詞句,有時為了一個詞要查閱詞典一兩個小時。袁乃晨一鼓作氣完成了配音工作。
影片上映后反響熱烈,袁乃晨也開辟了我國對口型配音法的先河。
那時電影人沒有條件反復拍攝和修改場景,大家就在拍攝前做足功課。在艱苦的條件下,長影培養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美術師劉學堯,著名攝影師王啟民,“新中國譯制片之父”袁乃晨,著名導演王濱等大師級別的電影人。“這些老一輩電影人身上擁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值得當代電影人銘記學習。”張光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