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自古以來就是人生的終極命題。然而,盡管人人都知道“死生亦大矣”的道理,但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這個沉重的話題總是因為其“不合時宜”,而鮮少得到重視與討論。人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高,使得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很容易覺得死亡是十分遙遠的事,與自己并不太相關。
但是,每當有同齡人或在工作中突然猝死,或不幸罹患重病逝世的消息傳來之時,年輕人的心中便會多一分對個人健康狀況的隱憂,以及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近日,年僅35歲的臺灣藝人高以翔在錄制運動類綜藝節目時突發心源性猝死,令人悲痛之余,也再度加深了青年群體對健康問題的重視與憂慮。
不久之前,“90后不敢看體檢報告”的話題在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按理說,年齡介于19歲到29歲之間的“90后”正值青春年華,不至于檢出太多的健康問題。就算是“80后”,也不過處于而立到不惑之年,還遠沒有到健康問題高發期。然而,《中國青年報》針對18-35歲青年展開的一項調查卻顯示:63.6%的受訪青年有過害怕看體檢報告的經歷,62.6%的受訪青年表示平時壓力大,怕體檢查出問題,60.9%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健康。
這些統計數字雖然并非醫學數據,卻揭示出了當代青年對個人健康狀況不放心、不滿意的普遍情況。在不容樂觀的統計數字與令人膽寒的猝死案例的雙重壓力之下,恐怕沒有幾個年輕人敢打著包票,說死亡離自己有多么遙遠。以宏觀視角審視,這不僅是一個公共健康問題,也是一個與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
今天的年輕人比過去更不健康嗎?其實,答案本應恰恰相反。“80后”與“90后”從小就恰好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民生紅利,與先輩相比,他們得以有計劃地接種多種疫苗,享受著比過去好得多的醫療服務,而在營養攝入上更是充足得多。因此,使今天的年輕人飽受健康問題困擾的關鍵要素,恐怕不止是內因,更有某些外因。
只要留心觀察身邊年輕人的生活狀態,以及年輕網民在網上的常見發言,不難發現: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與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年輕人“健康危機”最重要的兩大外因。
伴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社會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許多年輕人投入到了“自愿加班”的行列之中,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以大量額外工時換取更多的工作績效。也有一些年輕人盡管不想加班,但并沒有什么選擇余地,只能被迫“996”,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缺乏休息、缺乏鍛煉、緊張不安,都是導致年輕人健康狀況惡化的負面要素。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對年輕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盡管許多年輕人都知道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擔憂,但在行動上,他們常常走向反面。許多人喜歡熬夜,明明第二天還要早起上班,還是忍不住嗨到凌晨兩三點鐘,然后睡上五六個鐘頭了事;也有不少人胡吃海喝,把不加節制的吃肉、喝酒當成減壓方式,最后鬧成了“三高”;還有人只吃泡面、外賣,不見陽光更不去鍛煉,導致身體十分虛弱……對這些健康的“慢性殺手”,許多人渾然不覺,肆意揮霍自己的健康本錢。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過大的工作壓力與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工作壓力的存在,使得許多年輕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分配給個人生活,因此只能選擇在一些方面“放縱”或是“湊合”,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會影響年輕人的工作狀態,使得他們更加難以耐受工作壓力。為此,想要化解年輕人的“健康危機”,還需雙管齊下。
要解決前一個問題,更多需要的是以用人單位為主的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對年輕人而言,努力奮斗固然重要,但工作不能以犧牲個人健康為代價,更不能超越法律規定的合理界限。而要解決后一個問題,則需要年輕人自己的覺悟與反思,生活上的難處和麻煩再多,身體都是自己的本錢,選擇更科學、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