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日,《慶余年》幾乎以零宣傳的方式“裸播”。
之前被寄予厚望的該劇,改編自起點中文網上連載的權謀小說,擁有一個龐大的故事網,作者名為“貓膩”。至今,原著小說的評分也皆在8分以上。
這次的劇集陣容有不少明星,但第一集開播卻口碑不一。
不過,依然有人氣場強大到不容忽視,老戲骨——64歲的陳道明。
在《慶余年》里,他所飾演的正是睥睨天下、攻于心計的慶帝,舉手投足間,彰顯的皆是帝王之氣。
一出場,陳道明便輕飄飄地問自己的得力助手宮典“聽說太子送你的那幅畫,你很喜歡?”
語氣輕描淡寫,毫無波瀾,就好像前一句隨意吐槽餛飩“一點都不好吃”一樣。
但在問完這句話后,慶帝挑眉一笑,伴隨著一聲略帶質疑的“嗯?”侵略性十足。見此狀,宮典立即跪地認錯。
作為觀眾,則又看出了一身雞皮疙瘩——這份不怒自威的霸氣,陳道明簡直信手拈來。
縱然該劇本身值得吐槽的地方不少,但陳道明演古代帝王,已是一絕。
1971年,天津人民藝術學院去當時陳道明所在的學校招生,陳道明本不想參與,卻被同學拉著一同前往,被老師一眼看中,成功進入天津人民藝術學院學習舞臺劇。
這也是陳道明戲劇生涯的開始。
在這期間他一直演他的龍套角色,連鏡頭都少得可憐,甚至沒有一句臺詞。
直到1984年,陳道明出演了電視劇《末代皇帝》里青年時期的溥儀,這部劇拍了四年,他也研究了這個角色四年。
為了能更好貼近角色,他常常一個人去故宮游覽,嘴里還念念叨叨地說著臺詞、演繹情緒,身邊的游客都以為他是個怪人。
最終,這個“溥儀”為他贏得了“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和“飛天獎”優秀男主角獎。
1990年,錢鐘書的《圍城》要開拍,導演黃蜀芹認定了這個面帶憂郁又飽含知識分子氣息的陳道明,就是她心中的方鴻漸。
生怕褻瀆了錢鐘書作品的陳道明,為了演好方鴻漸這個角色,苦練滬普話(上海普通話),在兩個月內減肥瘦掉了25斤。
也正因為方鴻漸這個角色,陳道明一舉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演員之一。錢鐘書老先生也稱贊他,讓自己看到了“活的方鴻漸”。
演員的光環太過絢爛,無數人變著法兒的稱贊他,娛樂圈的名利一度讓他有些“膨脹”。
在這不久,陳道明的父親去世,讓他開始對人生產生真正的思考,他害怕這個社會的浮躁會讓他成為一個淺薄的人,于是,他開始花費大量的時間讀書、寫字,去學習去沉淀。
這一晃,又是8年。
在這8年里,陳道明僅僅拍攝了馮小剛導演的十集短劇《一地雞毛》。
主角是一個曾心高氣傲的小青年,最終被機關單位一日又一日的瑣碎事磨平了棱角,最終變得對此游刃有余。
一開始的馮小剛,認為陳道明這么清高的人演不了一個小小的市井小人物。在開拍前,幾乎不喝酒的陳道明跟馮小剛喝了一夜的酒,談了一夜的劇本,聊到天亮,他也想探索新的表演方式。
等正式開拍的時候,一個完全不同的陳道明出現了,甚至在鏡頭外,也是一個殷勤、周到的小人物。
直到殺青后吃完那頓散伙飯,陳道明又像猛然間從那個角色中抽離出來了一樣,變成了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
2001年的電視熒屏上,不得不提的,就是陳道明演的《康熙王朝》。
為了演好康熙,陳道明翻爛了清史書籍,常常穿著戲服在片場內外走來走去,身臨其境地體驗角色。
最終把一個善于運用權術、懂得恩威并濟的康熙帝刻畫得極其傳神,甚至劇中好幾場表演都是他臨時起意改編而成的,但效果極好,最終都保留了下來。
比如,劇中,康熙準備裁撤三藩的時候,索額圖不停地勸說康熙不要如此,康熙一碗茶水就潑到了索額圖的臉上。
這并非導演安排,事后,陳道明連忙向索額圖的扮演者薛中銳道歉。
他解釋說:“如果給你說的話,你就不會有這么真實的反應。當時,我感覺自己就是康熙了。”
再后來,陳道明在《無間道》里扮演沈澄;在《中國式離婚》里演宋建平;在《楚漢傳奇》里飾演了漢高祖劉邦;在張藝謀的電影《歸來》里演陸焉識……
形形色色的角色,鮮少重復自己。
這么幾十年來他的作品并不算多,上一次見他的作品,還是在《我的前半生》里客串飯館老板。
但我們在很多“新聞”事件上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2017年,他公開批評其他的演員:“演員手破了、摔傷、冬天在冷水里、夏天穿皮襖這些細節,都成了敬業,變成演員的功勞。”
2018年末,他從演員李雪健手里,接棒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更是處處以身作則。
直到看到他平日里白發的照片,很多人才驚覺,陳道明已經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了。
不過,在前幾日的金雞獎活動上,陳道明一身運動裝束又讓人感慨,狀態真好。
偶遇84歲的牛犇老師(曾出演《龍須溝》《平凡的世界》),他主動伸手握手,向對方彎腰點頭示意。
陳道明就這樣帶著他的實力、教養和低調,尋求內心真正的安寧。但演戲的時候,他的囂張無幾人能敵。
人啊,活到一定境界便是兩個字: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