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2月5日電(記者喻珮)“每個時代都有苦,而我是我爸爸的苦盡甘來,我希望用我的努力,換來下一個苦盡甘來……”澳門大學學生林煒琪站在舞臺中央,深情念起這段自白,為當日話劇《苦盡甘來》的最后一幕演出畫上句點。
由澳門霜冰雪創作實驗劇團、澳門大學學生會戲劇社帶來的原創話劇《苦盡甘來》日前在武漢黃鶴樓上演。這是澳門青年致敬“英雄城市”武漢的一份獻禮,也是團隊兌現來武漢演出的一個約定。
從澳門回歸到北京奧運會,再到港珠澳大橋通車,這部話劇講述了一對澳門父女與祖國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活變遷。父女的故事傳遞出先苦后甜、拼搏進取的人生哲理,折射了國家繁榮與發展的時代脈絡。
主演林煒琪回憶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每當有中國隊奪得金牌,電視轉播頒獎、奏國歌的畫面,她的爸爸就會拉著她站起來唱國歌。“這是我小時候關于‘祖國’最自豪的記憶,后來我們把這個故事寫進了劇本。”林煒琪說。
自去年開展全國巡演以來,《苦盡甘來》曾在內地12個城市上演38場,至今演出近百場。團隊原定于今年4月櫻花盛放之際赴武漢演出,卻因疫情推遲至今。由此,團隊專門創作了兩首抗疫組曲《甘苦與共》和《甘苦相依》,以傳遞特區青年與武漢人民甘苦與共的同胞情。
《苦盡甘來》的導演及編劇林綺汶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武漢是特區同胞最關心的城市之一,特區人民和全國人民都體會到武漢同胞抗疫的不易,“苦盡甘來”這個詞十分適合送給武漢觀眾、致敬抗疫英雄。
另一位女主演、澳門大學學生石恩慈的祖籍是湖北天門。這是她疫后第一次回到湖北武漢,看到車水馬龍的城市街景、有說有笑的人群,她感慨萬千。
“從小到大,每年春節和節假日我都會回湖北看望爺爺奶奶,今年卻因疫情而缺席。等我回到澳門,我要告訴爸媽,家鄉很好。謝謝堅強的武漢人民守護這座城市!”說著,23歲的石恩慈眼眶泛紅。
澳門青年精心編排的故事和熱情飽滿的演出獲得現場觀眾的掌聲,不少觀眾被感動、被鼓舞,拭去眼角的淚水。69歲的王新特意預約觀看這場“遲來”的演出。他說:“我們這代人的經歷本身就是一段‘苦盡甘來’,他們表演得非常真實,把幾十年跨度的人生故事濃縮在舞臺,用心用情,發光發熱。”
得知王新是黃鶴樓景區的一名志愿者,演員們連聲贊嘆與感謝。“我們到過內地許多不同的城市巡演,雖然觀眾不一樣,但不變的是他們的熱情,讓我們覺得回家真好。”林綺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