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劇《掃黑風暴》中,譚凱飾演貪腐區長董耀,身為政府官員卻成了黑惡勢力的棋子。
電視劇《掃黑風暴》是譚凱與孫紅雷繼《毒戰》后的二次合作。
“你好,我是董區長。”一句簡單的自我介紹,卻不難看出演員譚凱對電視劇《掃黑風暴》中董耀這個角色的喜愛。譚凱總結董耀是個雙面人,身為政府官員,卻在做著觸犯法律的事情。
生活中的譚凱是一個喜歡漂泊的人,因為從小學習繪畫,還有那么點兒藝術家的傲骨和小清高。用他的話說,這么多年,從來沒有因為工作去交際應酬或者攀附過誰,而董耀恰好是一個和他有著巨大反差的人。
塑造一個貪腐的區長,對譚凱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要尋找到董耀身上的“官氣”。故意吃胖一點兒,讓臉上有一些贅肉,走路稍微有點兒駝背……和以往不同,這一次譚凱從外在形象開始摸索董耀的影子。
《掃黑風暴》
董耀是個每天都在演戲的“逃犯”
譚凱最初接觸到《掃黑風暴》項目時,董耀這個角色還沒完全成形,當時為其設定的職業是檢察官,后來改成了區長。邀請他來的編劇說,這是一個很精彩的角色,如今譚凱回味整個拍攝經歷,“嗯,確實很精彩,他們沒有忽悠我。”
對任何一個演員而言,都希望遇到的每一個角色是不同的,具有復雜性、戲劇性,譚凱也不例外。而董耀恰恰符合了這一切,他表面上是綠藤市石門區的區長,暗地里是長藤資本董事長高明遠(王志飛飾)的棋子。在幫對方拿下伊河新村項目過程中被發現想要從中牟利。隨后,14年前他為高明遠殺人的事情暴露在掃黑專案組面前,董耀倍感煎熬,逐漸崩潰。
譚凱把董耀定義為一個“逃犯”,“從14年前董耀在雨夜殺人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逃犯’了,一個很可悲的人。”在他的設定中,董耀每天都在演戲,面對上級他在演戲,面對何勇(劉奕君飾)的調查他在演戲,面對李成陽(孫紅雷飾)的糾纏他在演戲,面對高明遠,他還是在演戲。只有當他獨自一人坐在辦公室里,才是最放松的,那種疲憊和無望是董耀最真實的狀態。
飾演董耀,對譚凱來說最大的挑戰是要尋找到其身上的“官氣”。通常來說,一個職業干久了,身上肯定會有屬于這個職業的氣質,譚凱從小學美術,生活中的他和董耀一點兒邊都不沾,要讓觀眾想象自己是一個區長,就要去找人物感覺。
以前,譚凱都是從內而外去塑造角色,但這一次他要反著來,“首先要感謝我們的造型老師,讓演員能先從外形上找到感覺。我個人要做的就是不再控制飲食,讓自己稍微胖一點兒,臉上有一些贅肉,因為董耀精神壓力一直很大,肯定是一個睡眠不好的人,走路的時候還要有點兒駝背。”
和孫紅雷再見面,我們都老了
劇中,董耀一出場就麻煩不斷。當他密謀的“黑吃黑”被當場揭穿時,緊張、閃躲的眼神,焦灼時顫抖著滑手機屏幕的手指,每個肢體細節,都展現出了當下的恐慌。
從美術生到演員,譚凱把繪畫最講究的結構和關系,都運用到了表演上,“演戲,其實就是演一個人物關系,當你讓自己處于那種關系中時,很多反應都是真實的。我拍戲從不提前設計什么,也不會為了表演而表演。”就像這幾年總說的“微表情”,也是譚凱最忌諱的,“有些‘微表情’都是演出來的。這些都是手段,最初觀眾可能覺得新鮮,但作為職業演員,我們看過更好的表演,真實,只有真實的東西才打動人。”
譚凱很感謝《掃黑風暴》的攝影師劉英劍老師。為了查出14年前到底發生了什么,劇中有一場李成陽到區長辦公室試探董耀的橋段,“那是我和孫紅雷對手戲里最長的一段對白,都在相互試探。而且演起來特舒服,都能接得住。攝影師也完全把我們的狀態都記錄了下來。”
而說到孫紅雷,這個曾在杜琪峰電影《毒戰》中合作過的老搭檔,譚凱感嘆,“再見面我們都老了,生活中的棱角和鋒芒也都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對表演的專注和琢磨。”
人生事
曾經年薪千萬?那些都是謠言
譚凱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姥爺是木匠、媽媽是電車售票員,他在繪畫上的天賦很早就展露了出來。后來,他成了全國著名的美術高中青島六中的一名學生,并以第一名的專業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舞臺設計專業。進入中戲后,譚凱接觸到了表演。“那個年代,全院才二百多個學生,學生宿舍就那一棟,二樓是女生,三樓是男生,舞美系、導演系、表演系都在一個樓里。每天早晨,現在的著名導演、著名演員都在公共水池旁洗漱。到了晚上,大家挨個兒敲門,問有沒有方便面、榨菜,這樣的同窗感情,也搭建了我日后的朋友圈。”
大學畢業后,因為可以解決北京戶口,譚凱選擇了《北京青年報》下屬的一家廣告公司負責房地產廣告業務的設計。“現在網上都傳我當時年薪千萬,胡歌介紹我去拍戲,其實都是謠傳。”
彼時,正是房地產市場和廣告業迅猛發展的階段,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譚凱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賞識。1997年,譚凱的月薪已經達到1.4萬元,公司還給他配了一輛切諾基,一個兩居室當宿舍,“感覺人生已經到頭了。”他感慨道。
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譚凱意識到自己的精神生活始終是空虛的,他越發覺得這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五年后,他決定辭職。“那時候一個人在北京,收入高但是沒存下錢,天天請朋友吃飯喝酒,辭職后其實也沒什么積蓄。”
此后,他在北京衛視做了一段時間主持人,主持綜藝節目,為了賺生活費,還做過婚慶主持人。原本性格內向的他,慢慢地被生活打開了。
演男一,差點兒給趙寶剛“氣”出心臟病
2000年,很多演員都沒有經紀公司,劇組籌備期為節約成本,都把辦公室設置在四環附近的賓館里。演員都是自己帶著資料跑劇組,很多人沒有車,就得打車去,“那個時候出租車還挺貴的,我一個演員朋友跑組叫我陪他去,我不是有車嘛。”
倆人開車去了北京健翔橋旁的糊涂賓館,副導演也叫糊涂,那部劇叫《苦菜花》,譚凱的朋友去面試政委的角色,副導演扭頭看見譚凱,覺得他形象不錯,正好團長的角色還沒選到合適的人,“團長的戲份一共十集,一集2000塊,10集2萬,拍兩個月,我一算,月薪1萬,這個活兒能接啊。”
第一次拍戲沒經驗,說話總搶臺詞,走路緊張得差點順拐,遇到哭戲,譚凱把這輩子悲慘的事想了個遍都沒哭出來,壓力大得直頭疼。好在不是主演,就這么混過去了。
“我這個人有點兒不服輸,覺得既然這個事我干了,就想弄明白。”看到譚凱開始做演員,身邊的朋友不是導演,就是編劇,都找他去串戲,“我不是科班出身,起步低,所以配角、龍套我都去,因為我覺得需要在表演中學習表演。”
2004年,譚凱迎來了事業上的小轉機,在同學的引薦下,他認識了導演趙寶剛。“趙導也是被我的形象欺騙了,讓我演他新劇《錄像帶》的男一號,開拍之后估計他腸子都悔青了,差點兒給氣出心臟病來。”那個時候譚凱已經拍過一些作品了,自認經驗豐富,有一場生氣的戲,他特意踢了一下腳邊的垃圾桶,氣得趙寶剛趕緊喊停,讓他老老實實按劇本演。他記得,趙寶剛說得最多的就是“真聽、真看、真感覺”。
譚凱也在不斷地學習和磨煉中,越發喜歡上演員這個職業,“我的性格適合當演員,我喜歡漂泊,拍戲正好符合。”前不久,學妹給他發來一條中戲前院長徐翔老師的朋友圈,寫著“譚凱是在表演領域取得成績最高的中戲舞美系畢業生”,“想想,覺得院長說得沒錯,得到老師和院長的認可,也是我的驕傲。”
采寫/記者 張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