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鴻在《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講述她的家族故事。
王蒙、梁鴻、梁曉聲、李洱、徐則臣、歐陽江河……能讓這么多文壇名人前來捧場,是因為賈樟柯新出爐的紀錄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拍了好幾位大作家。該片共分18個章節,通過4代作家馬烽(已故,由其女兒回憶)、賈平凹、余華、梁鴻,講述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2019年5月,幾十位作家來到山西汾陽的賈家莊,在這里談論鄉村與城市、文學與現實。《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以此為序曲,交響樂般地以18個章節講述出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余華、梁鴻成為影片最重要的敘述者,他們與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一起,重新注視了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講述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人心路歷程。
談起拍攝該片的緣起,賈樟柯說,他出生在山西汾陽,來北京學電影以后基本在北京生活,偶爾回老家拍拍電影。2015年,他突然特別想有更多時間在老家生活,因此回到汾陽賈家莊,在那里居住、寫作。“在村莊里待久了,有兩個東西給我特別深刻的啟發,一個是鄉村,另一個就是文學。”
“現在城市化進程這么快,大量人離開村莊進入城市,但中國長達五千年的鄉村生活,實際上決定著我們很多的思維方法。城市的很多問題其實都跟鄉村有關,思考城市的時候,必然會思考農村。但在電影這個媒介里,公眾關心的焦點并不在農村,所以我希望通過一部電影,把過去幾十年中國人的鄉村經驗拍攝出來。”賈樟柯說。
文學則是《一直游到海水變藍》的另一大主題。賈樟柯生活的賈家莊,曾經是作家馬烽寫作的地方,這讓賈樟柯想到,可以讓作家作為講述者。“很多作家都來自農村,過去農家子弟通過寫作變成作家,他們長時間觀察農村,通過寫作表達農村。這部電影用接力的方式講述這幾位作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歲月,連接起來就是從1949年到現在的個體經驗。”賈樟柯認為,影片到最后不單只是關于鄉村和文學,而是某種心靈史,讓大家看到“中國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作為片中唯一的女性作家,梁鴻講述了關于她父親、母親、姐姐等親人極為坎坷苦澀的人生故事,其間她數度落淚,哽咽失語。她透露,當時她在汾陽賈家莊第一次參加影片訪談,也是第一次見到賈樟柯,看到賈導拿了一摞特別厚的采訪資料,這讓她感到非常吃驚,聊的內容也是一直圍繞她的童年、少年。“當我突然間回到童年時代,回到我某種記憶里的時候,我覺得每個人的記憶都包含著時代的一部分,是時代下的一種生活形態。”她還開玩笑表示,采訪時她對賈樟柯完全不設防,說了很多真心話,沒想到全剪進電影了。
賈樟柯的作品向來被認為是受眾較小的藝術片,多年來也從未有過票房大賣的時候。在映后互動環節,電影學者戴錦華一句“這部電影有一定的觀看門檻”,讓主持人趕緊“救場”,連連表示,年輕觀眾也能獲得新鮮獨特的觀影體驗。對此,賈樟柯這樣回應:“對導演來說,我們都渴望觀眾,但這個觀眾不是泛泛的。對于導演來說,拍我所拍,對于觀眾來說,自由選擇,看你所愛,就可以了。”
至于“賈科長”的這部作品究竟有無門檻,或許86歲作家王蒙的映后感受可供參考。他說:“我年紀大了,平時一看電影就打盹,這個電影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盹。別的電影都靠刺激、靠特技、靠明星,這部電影不靠這個。”
該片將于9月19日上映。記者 袁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