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為期16天的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正式落下帷幕。本屆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匯集國內頂尖交響樂團、音樂家呈現經典的同時,一批優秀的中國青年音樂家登上音樂節廣闊舞臺。從巴洛克到新當代,從西方到東方,從歌劇、交響樂到流行、跨界,從劇院、音樂廳到潮流聚集地、時尚地標,從線下到線上,共呈現了24場精彩音樂會。
值此閉幕之際,新京報重新帶領大家回顧這屆類型豐富、風格多元的精彩音樂節。
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曲家譚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火祭》,在音樂節上首次演出。
開幕
百名黨員,唱響時代贊歌
本屆音樂節開幕音樂會以“在燦爛陽光下”為主題,由指揮家張國勇攜手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BMF節日樂團與蘭州音樂廳合唱團合力呈現。
與往屆開幕音樂會不同的是,當晚音樂會舞臺上,交響樂團中的每一位演奏員,胸前都佩戴著鮮紅的黨徽。這一百位演奏員來自全國21支交響樂團和機構,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BMF節日樂團,由北京國際音樂節攜手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合力推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以“劃時代”來形容這支樂團的組建,“樂團里所有音樂家都是黨員,從弦樂到木管和銅管聲部,甚至包括豎琴和打擊樂聲部,全部由黨員演奏員組成。這說明中國交響樂團在近20年飛速發展,我們做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足以寫入史冊的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從策劃到樂團成形,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BMF節日樂團的成立,凝結著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以及全體音樂家的誠意和努力。從初期篩選符合聲部要求、同時兼具黨員身份的演奏家,到組織排練,再到樂手之間形成藝術默契,每一個環節都得以順利進行。
公益兒童音樂會現場,琴童演繹圣·桑名作《動物狂歡節》。
公益推廣
與院校聯手為青少年搭建藝術平臺
北京國際音樂節與北京音樂廣播攜手打造的午間音樂會,在今年迎來了更豐富的節目編排,從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桑植民歌、張家界陽戲,到舒伯特、馬勒的藝術歌曲經典,再到古典吉他、新古典室內樂團的室內樂重奏,北京國際音樂節為市民創造一次次與古典音樂邂逅的機會,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就在身邊。
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公益日”中,兩套四場兒童音樂會在紅館和中山音樂堂舉辦。音樂童話《咪咪嚕迷失記》將音樂與童話繪本結合,以音樂童話的形式為孩子們打開古典音樂世界的第一扇大門。新古典室內樂團和四位經招募考核而產生的琴童共同演繹圣·桑名作《動物狂歡節》。對大師的敬意從年輕一代音樂人傳遞到孩子們心中。
“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國際音樂節還推出了公益子項目——京港澳青少年音樂藝術嘉年華。值得一提的是,在閉幕式前一天,京港澳青少年交響樂團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廳,與著名指揮家楊洋、小提琴家呂思清、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共同呈現了一場成果展示音樂會。隨著匯報音樂會的結束,本屆嘉年華順利落幕,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文化品牌與專業音樂院校的強強聯手,為三地青少年搭建了優質的藝術平臺。三地青少年通過此次線上及線下全方位的學習和實踐,讓他們深深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嘉年華的順利舉辦,也推動了京港澳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