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發生在七年前、萬里之外的救援故事,要如何才能叫當下的觀眾產生共鳴,尤其當人類已經共同抗擊了兩年新冠病毒;作為主旋律作品如何做到不脫離大的歷史背景的前提下,好看耐看,引人入勝?電視劇《埃博拉前線》上周三于騰訊視頻開播,一周來它用真實和創新,正努力回答這兩個問題。2014年7月18日,一位重癥患者被送進醫院。由于病情急性發作,他高燒、抽搐、吐血,血水接連灑在病床和醫院的過道上。很快,這個被稱為“18床病人”的患者離世,六名接觸過的醫護中有五人陸續感染并離世。很快,中卡友好醫院被封鎖,殘酷的疫情阻擊戰,就此打響。
在確定死亡病患感染的是無藥可救、致死率最高達50%-90%的埃博拉病毒后,本該踏上回國旅程的中國援非醫療隊封閉在醫療隊小院里。集體沉默中,一個隊員冒出了一句“我們會不會客死他鄉”,有人瞬間情緒崩潰,有人失聲痛哭。劉天佐飾演的醫生謝云虎上一刻還在為大家打氣,下一個片段中,卻因懷疑自己感染埃博拉而手足無措。
面對可能的感染,醫生或許也會哭泣、害怕,但當出征的號角響起,他們積極報名,歷經層層選拔,比專業、比體能。犧牲與風險有多大?用許亞軍扮演的醫療隊隊長馮剛的臺詞說,只要有一個隊員遭遇感染,整個團隊都可能難逃危險,“如果感染,我只能把你們的魂帶回來,你們的骨灰將永遠留在異國他鄉”。看似平淡的一字一句,敲打在醫護人員的心頭。
據透露,《埃博拉前線》劇本打磨就超過三年,團隊采訪了各個醫療衛生領域的頂級專家和親歷者,積累了幾百小時的采訪素材、近千萬字的采訪記錄。羅晉飾演的鄭書鵬,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國第23批援幾內亞醫療隊隊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曹廣。遭遇戰中,曹廣醫生的搭檔倒在了抗疫一線,他也是劇中不幸染疫去世的醫生蓋斯姆的原型。
此外,創作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深入了解中國援非醫療隊的工作生活,先后去到塞拉利昂和坦桑尼亞,就當地市場、醫院、村落、漁港、街巷等地,醫療衛生、傳統文化、風土民情、自然風貌等方面進行調研,讓劇中環境、場景“有據可考”。
這還不夠。《埃博拉前線》在“物”和“人”的再現上可以說“錙銖必較”。“物”的方面,無論是醫院內景、醫生宿舍還是周圍外景,美術團隊嚴格參照當年援非醫療隊所在的醫院進行置景。“人”的方面,拍攝現場有醫生指導,讓醫療設備擺放,實驗設備具體流程操作,防護服穿戴細則,專業名詞使用等細節都做到正確且專業。
在這個充滿非洲氣質的故事里,抗疫不是唯一的主線。劇中,毛曉彤飾演的華裔記者何歡因暗訪血腥的鉆石走私而深入非洲,展開了一條揭露犯罪的故事線。在桑宜村,以身涉險試圖查找病毒源頭的鄭書鵬遇到了偽裝成醫生的何歡,一場婦女分娩,鄭書鵬和何歡在救治過程中先后遭遇武裝人員以死相逼,“生命至上”的共同信念讓這對各有秘密的男女主角相互吸引。
這是《埃博拉前線》最讓人驚喜的所在。它創造性地將援非抗疫主題創作和充滿傳奇色彩的類型化故事雜糅,在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在重點塑造中國醫療隊群像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更加飽滿、動人的“埃博拉前線”,以及真實、美好、質樸的非洲,正如該劇總導演楊文軍所說:“我們不僅想講述醫療隊做了什么,更希望說清楚為什么這么做。” 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