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新華網的網友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收看《新華訪談·正文藝》。今天我們也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烏爾善導演和郭帆導演來到新華網做客。
烏爾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演烏爾善。郭帆:新華網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演郭帆。
主持人:感謝二位導演的到來,一年過半,回看今年電影市場,穩定回升、活力十足,截至6月30日,中國內地影市上半年票房已達262.3億元,同比去年大漲五成以上。精彩紛呈的春節檔,讓內地影市喜迎開門紅,第一個月就刷新了中國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億紀錄。進入下半年,暑期檔更是火力十足,有近99部影片定檔上映,大片云集,類型豐富。這其中,春節檔和暑期檔分別都有一部觀眾心中的“頭部影片”強勁登場,他們不僅展現了中國電影的前進與創新,也得到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可,這便是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2》和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目前《封神第一部》正在熱映當中,而且對于很多觀眾來說,很早以前就在期待這部電影了,那么我們也想問一下烏爾善導演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您選擇封神系列的電影創作呢?
烏爾善:我從小特別喜歡中國的歷史神話傳說和古典藝術,然后特別小時候買過一套封神演義的小人書,現在都沒有小人書這種東西,當時就覺得看得特別著迷。因為封神的故事里面既有中國的真實的歷史,3000年以前的武王伐紂的事件,同時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特別的吸引我,所以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后來我開始決定做電影,也是把幻想類型、動作類型和史詩類型當做我專攻的方向。所以當時我們覺得時機成熟,應該做一個非常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深化實施類型的電影。封神演義絕對是首選。作為電影來說,充滿了電影創作的優勢,視覺的奇觀,震撼的視聽效果非常適合觀眾進到電影院里面來,享受電影的樂趣。
主持人:太好了,讓我們也一起期待一起走進影院,去享受電影帶來的樂趣。我們也想問一下郭帆導演,我們觀眾有沒有機會能夠盡快的看到流浪地球三呢?
郭帆:經常會被問到這個問題,呃正常來講,我們可能還是會是4年一個周期,因為第一集是4年,第二集其實也是4年時間。現在我們在做一些第三級的一些技術儲備,因為我們知道特別是今年人工智能的一個大規模的涌現,有各種各樣的應用。當新的生產技術生產力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如何能夠把它引入到我們這個行業的生產中,各個環節,它已經覆蓋了大概24個應用,那么這些應用在開始的創作期、策劃、編劇,甚至于到我們的拍攝以及后期整個流程中可能都會被使用到。我覺得可能我們需要拿出一部分時間先考察。所以這段時間就變成一個技術儲備期,
主持人: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您剛剛說的是有正確的時機,然后才有這部電影的創作,然后剛剛郭帆導演也說,其實是有一個長期的技術儲備才能完成電影的創作,所以我們能看到在封神系列和流浪地球系列的拍攝過程中,從時間到空間,無論是跨度還是難度,其實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動力來完成巨大的挑戰。其實我們也相信正是國力的日益強盛,還有文化的日漸自信,才能讓導演們有信心來依托于中國電影的強勢發展,然后選擇如此巨量的題材進行創作,其實近年來國內電影產業對于電影工業化的重視也是日漸加深,在這里就想問一下兩位導演了,到底什么是中國電影的電影工業化,而中國電影產業又應該如何去摸索電影工業化的道路,
烏爾善:我的理解,電影工業化起碼有這三個層面,(第)一個是類型化的創作,在項目開發的階段,對電影就有類型的劃分和類型標準的界定,這是在創作層面的;第二個層面是在制作管理層面的,科學化的流程分工配合,完成技術比較復雜的,體量比較龐大的電影項目;第三個在高新技術的應用層面,這個可能是被討論最多的。因為這幾年比如電影技術的更新迭代非常的快,像虛擬拍攝動態捕捉,每年都有新的話題,包括剛才郭帆說的人工智能,這是在電影技術方面層面的工業化。所以我們談到電影工業化的時候,可能要把這三個層面都要提及,這樣可能還是比較完整的一個對工業化的表達。
主持人:能看到烏爾善導演是非常系統的對于工業化的理解有一個全面的實踐性認知。那么對于郭帆導演來說,您覺得什么是中國電影的電影工業化?因為我們知道流浪地球系列您是從七千人到三萬人,帶領這樣的一個團隊,在圍繞電影工業進行一個精細的雕刻,那么您覺得哪些技術和效率就在您的創作過程中是有提升的?
郭帆:首先你聽這個數,第一集我們最后統計工作人員大概就全程累計大概有七千人,第二集更夸張是三萬多人。通過這兩個數字證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不夠工業化。我們還處在工業化的一個起步的一個階段,因為有很多的部分可能還是需要靠人(力)去填進去做的。所以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困境,我們更渴望有一個完整的一套流程。剛才烏導說特別對,我們得先知道什么樣的影片,什么樣的類型適合我們的工業化的大規模的一個使用,然后是涉及到管理的部分。你會看到這種萬人的大公司甚至都需要企業文化,那么劇組也一樣,當我們有幾百人上千人的一個劇組在現場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有一個嚴謹的一套制度去保障。我記得《流浪地球2》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的美術組一度達到過接近700人,那么700人可能是傳統的美術指導,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去做管理的,他需要完整的財務、法務,包括行政管理人員去幫他去完成日常的這些工作。所以這些恰恰是我們今天我們傳統劇組中缺失的部分。其實簡單講就變成了我們的制片團隊不夠強大了,可能制片團隊還要去被拆分開之后,能夠應對每一個大型的組別的管理需求。所以這些過程中我覺得我們都在去摸索,不斷去摸索。然后我對工業化最直觀的理解是我們希望摸索來摸索去,有一天等我們把這套流程摸索完以后,希望能夠變成一個被我們使用的工具,而我們不用去太多的考慮它,它更像是畫家畫畫的筆和紙,它是工具。然后如果我,或者是一個方法論的集合,所以我們特別期盼經過探索,未來某一天我們真正能拿起這桿筆去畫我們心中想要的圖景。
主持人:您剛剛的比喻特別有意思,就是像拿著一個筆然后去創作去作畫,您覺得現在這支筆找到了嗎?
郭帆:我們今天去看國內可能現在反倒是視效團隊的工業化程度會最高,他們整個的包括流程管理。而視效,最核心的部分其實也是它的流程。再其次一點可能是攝影組,然后其次再是美術,很難綜合去講。就像一個水桶一樣,我們是有短板的,也有長板。我現在是覺得我們的視效,不管是《地球》也好,還是《封神》也好,我們的呈現已經會比較接近于好萊塢的一線的一個水平,它的相差的時間我就估計10年左右,就是相差的差距。本身在我們這就已經起步晚了,但是當你起步真正開始去做它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好萊塢的有一些視效的公司或者物理特效的公司,這個部分已經開始慢慢的沒落了,已經走下坡路了。所以追趕就會變成我們還是(更需)要有一個規劃。不然我們在追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你追逐的一些部分可能他已經不被使用了,
主持人:聽導演們聊了很多電影工業化的細節,幫我們解答了相對抽象化的工業化概念,也能了解到真正拍攝的工作場景其實也會非常壯觀。然后我們也關注到烏爾善導演的《封神三部曲》從籌備到拍攝再到制作,其實是歷時9年,而且這次的制作非常不一樣,它采用的是三步連拍的方式,您為什么會想要選擇這樣的方式去制作這部電影呢?
烏爾善:這主要是為了省錢。因為我非常擅長省錢的人,非常擅長省錢的導演。首先是封神完整的故事,他是100回的章回體小說,其實改編成電影的話其實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它變成系列電影,一段段拍,還有一種就是把它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整體來拍。后來我們決定還是用三部電影形成三部曲的方式,把它完整的故事拍完大概7-8個小時,但是為什么要三步連拍,因為三部一起拍,整個的工作量會非常龐大,你看我們整個建筑籌備就用了兩年,拍攝用了18個月,然后拍攝日是438個拍攝日,非常漫長的拍攝日。之前我拍的最長的電影其實是尋龍訣,拍了141個拍攝日,但這次拍了438個拍攝日,這工作量非常龐大。但是客觀上來說,三部連拍是在整個制作成本和制作的便利性上是有優勢的。首先是因為我們《封神三部曲》的主演都非常年輕,20歲左右的年輕人,如果分開拍,可能第二部又4年以后。我們如果三部一起拍的話,起碼集中在這兩年內訓練和拍攝,兩年內拍完三部電影,他們年齡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在故事里面(形象)就會很統一。第二,兩年籌備一年半拍攝,這三年半在一起,工作起來(會)越來越默契,第三,如果說三部在一起拍,這些投資就會得到節約,大概我們算了一下,應該能節省20%左右的成本。對封神這樣的一個大項目來說,20%是一筆巨款非常多,對!非常多,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筆錢。當時我們因為沒有三部連拍經驗,所以也非常慎重。然后去美國、好萊塢、新西蘭,就是針對之前拍過三部曲電影的這幾個團隊和制片人,跟他們去詢問經驗,他們最后給予的建議都是如果你有信心,如果你的故事本身是一個連貫故事,我建議三部連拍是最好的一個選擇。那最終我們就這么愉快的決定了。
主持人:所以在這里也想請問二位導演,中國電影工業化在追趕和學習的過程,如何能夠守住自己的特色呢?郭帆導演曾經被公派赴美學習過,而且烏爾善導演這次也邀請了指環王的制片人巴里·M.奧斯本來擔任封神三部曲的制作顧問,所以在此也想請問一下二位導演,中國電影工業化在追趕和學習西方的同時,如何能夠守住自己的特色呢?
郭帆:這個現象我覺得第一點還是很重要的,就是當年電影局派我們這些導演去學習,完成第一件事情(是)我們要先見到,而且要親身體驗和經歷過。其實我們去那學習,烏導是第一屆,我是第二屆,我們師兄弟還去了三次??吹侥切┑臅r候,其實不會那么詳盡的去介紹,也是走馬燈一般的,每個環節都介紹一部分,但是很重要就是我們在那兒的時候能夠親歷到整個過程,那么通過我們的眼睛去看到一些差距,所以你會發現很有意思一點,這幾批回來的這些導演們,都會想著我們如何去做一些跟工業化有關的事情,我們能夠讓工業化再往前追趕一步。其實我們大家都沒有商量過,說我們是不是一定要干這件事情,但是潛移默化中都在去嘗試。第二個點可能就是怎么去事情。比如我其實在“封神”拍攝的時候,我也去烏導那邊我也去學習,看到整個那么多的部門,那么多人,他拍了400多天,然后籌備是兩年,我第一個感受是非常之安靜!那個地方不是鬧鬧哄哄的,你甚至于掉根針你都能聽見。我記得當時探班的時候,烏導進去去講戲,我在那個棚里幾乎聽不到聲音,大家井然有序的去安排,到了時間就下班,然后有食堂,大家去食堂吃飯,吃完飯包括回去休息,準備第二天的東西,我覺得那就變成了一個范例,這個是很難做到的,它背后是我剛才講到的管理。我們有什么樣的管理能夠支撐這么多的人井然有序地去工作,他的工作流程是什么?這些我們需要去不斷去總結去探索的。所以這些我們在不斷的呃我去看到了封神的這些過程中,我們在流浪地球拍攝中我們也去學習,其實有點傳幫帶的感覺,我們不斷的去疊加,不斷去學習。
烏爾善:而且很多其實不同劇組的工作人員都是一撥人,他在這個電影里得到的經驗就可以不斷的去往下一個電影里面去應用。
郭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傳遞的過程是非常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而且是鼓舞人心的過程,你總覺得你背后是有靠山的,你知道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前面探索那群人得來的經驗。所以當我們碰到比如說新的更年輕的創作者或者導演的時候,我們也會無償的去跟大家去分享,希望他能夠繼續把這個狀態傳遞下去。第三個點我覺得是我們需要有一個擁抱變化的一個心態,特別是面對新的技術涌現的時候,今天我們遇到的是人工智能的涌現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各種應用的出現,這次上海電影節,剛好遇到了華納總裁,我也跟他聊,我說你好萊塢現在怎么面對人工智能的問題。他們不知道怎么干,其實我們大家都一樣的,我們不知道怎么干,他們也不知道怎么干。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覺得我們要有一個擁抱變化的一個心態,我們要抱著心態去往前、去摸索,摸索新的可能性。我覺得這個反倒是對于我們來講是個機會。這一下把之前的差距破除掉了,因為技術的原因,現在起點一樣了,變成了我們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主持人:您剛剛說其實電影的呈現是用技術來延展我們的觀點,其實神話傳說也不僅僅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精華所在,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想問一下烏爾善導演,在《封神三部曲》的創作當中,傳統文化和中式美學對于您有哪些啟發?然后您又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用電影創作的方式讓這些神話又煥然新生。
烏爾善:因為我覺得神話、史詩,它其實觸及到一個民族最核心的價值觀的表達,還有整個民族智慧,所以我們在一個中國傳統神話里面去尋找這種生命本質的意義,這是一個中國式的故事,但它是一個可以放在不同文化都能共享的一種價值的探討,或者是一種價值的選擇。比如說我們做劇本的時候,除了像封神演義原著小說,我們會尋找很多經典的文本里面一些經典的價值觀,就比如說來自于《上書》,來自于《史記》,來自于《六韜》,來自于這些已經上古的文本,但你發現這里面比如《道德經》,其實講到了很多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性的看法,我認為它放在當代都是非常啟發的意義的。另外一方面是視覺概念的創造,就像做《封神三部曲》這樣的電影,我們要找到它視覺的依據,比如說來自于明代的創作者,他大概會想象什么樣的封神的視覺世界,所以我們找到了幾個重要的依據,一個是明代元明時期的水陸畫藝術,就是我們道觀寺廟里面的水陸畫彩塑,這里面很多人物的造型跟封神演義小說里面描述的那些人物是一模一樣的,就他所描述的世界就是在那些壁畫里面,在那些彩塑里面誰能夠看得到的。但是這個故事又觸及到一部分殷商的歷史。所以我們去向河南安陽陜西寶雞看這些殷商還有周的文物遺址,從里面提煉出一些視覺元素,圖騰符號,也用在電影里面,然后這個電影里面還有一些大自然的場景,我們就選了宋人的山水畫,把它變成比如預告片里能看到一些昆侖仙境的一些場景,那就來自于宋人的山水畫。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重新整理、重新改造,然后變成我們封神世界的美學的依據。但這個世界完全要是原創的,它不能直接來自于任何一個具體的文物,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歷史還原的電影,我們是一個神話想象的變異。古裝片(里有)大量冷兵器戰爭,原來我們認為做兵器,得用手工做,應該還原當時的技術水平,因為他們拿的青銅劍、戈、鉞那些兵器,但是當我們真正去找到傳統手工團隊給我們打出來后,巨沉,根本就拿不動,很漂亮,但是非常的沉。大家能舉起來就不錯了,很難談到表演的問題。后來我們直接就換個方式,完全用三d打印。所有的設計師要把所有的兵器做成三維模型,然后交給三打印機去打印。打印出來后每一把兵器都是一模一樣,它不會有偏差,而且用不同材質的可以,比如說我們要拍特寫的,肯定鋁的材質打印,如果我們拍中景的可能用樹脂材料打印,它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但是他做完了以后是一模一樣的。
主持人:通過剛剛和二位導演的交流,我們能看見中國電影人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并用電影作品的方式來表達出了自己的中國氣派。我們也想問一下二位導演,你們覺得中國電影工業目前有哪些優勢?還有哪些中國氣派是值得被發揚?
烏爾善:我先說簡單說一下。覺得有幾個方面其實是中國電影非常獨特的優勢,首先是觀眾的優勢,我們的整個的觀眾簡直基數龐大,而且中國觀眾特別的好,特別的包容,只要有一部分質量好的電影觀眾馬上就燃起來了,中國觀眾特別的好,這是一方面。第二個我覺得中國人才的儲備很龐大,就是我們去看到像好萊塢這樣比較發達,電影工業,它有大量的交叉人才,就是它是跨界的。我覺得中國是因為在各個領域優秀的人非常多,然后他應該在各個領域都非常出色,但是怎么讓他們進入到電影行業里面來,成為電影創作的助力,這個是特別重要的。第三個其實是還有一個整個電影產業來說,就是中國電影有很多類型空白,比如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這個類型領域,一個非常大的空間。然后像封神這種神話史詩的類型,也是電影做幻想類型的一個巨大的類型,之前可能有一定數量的作品,但是因為中國整個的文化資源、歷史神話、傳統藝術這些方面資源非常龐大,也是有非常巨大的發展空間的。
主持人:您說的維度特別多,從技術到人才,然后到題材都有很大的釋放的空間,那么我們郭導在長期的實踐當中,您還有哪些探索或者是覺得有哪些空間?
郭帆:可能還有一個是我們怎么走出去的一個問題。我們之前一直在去想,如果我們看到好萊塢的那套方式,就是美國電影走出去的一整套的方式,它是非常好的一個路徑。路徑我們現在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只是在一些地方,比如說我們看到海外的一些上映,但這個上映我覺得只是觸碰到了一些皮毛。你比方說我們現在并不太清楚的是,我們在一個具體的地方,比方說你在北美是一個什么樣的物料,海報是什么?你的宣傳的策略是什么?怎么去做?像國內一樣的宣傳跟發行。那么在歐洲如果你去發可能又不一樣,那么多個國家你去非洲應該怎么發?所以這些都可能是在未來我覺得有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可以去探索。所以這次我們去做地球第一集其實已經在海外發了一些了。那么我們也是總結之前的一些經驗教訓,原來的我們是會找到一家海外發行的公司,我們這次是根據不同的區域,我們有不同的發行,比如說法國有法國的發行,美國有美國的發行,會單獨找當地的發行公司,甚至于當地的宣傳團隊幫我們去做一個符合當地觀眾觀影習慣的。我們還有(不同版本的)配音,我們做了全英文版、法語版、蒙語版很多版本,因為有一些觀眾不喜歡看字幕,他喜歡聽,那就可能又回歸到一個譯制片的感覺,也是希望能夠摸索一下海外發行的路徑,在未來可能有更多的領先,走出去的時候我們至少有章可循。中國的創作者有什么優勢,我還有一個可以補充的重要的優勢就是文化優勢,因為中國電影的創作者跟中國的觀眾是在同樣的文化語境里面,它有同樣的情感的共鳴,也同樣關注的主題。其實好萊塢的電影其質量也很好,但是在中國的市場上,它的反應跟在全球市場是不一樣的。中國的觀眾越來越關注本土電影的創作,我覺得這個其實是情感的共通性,大家都在一個生活環境里面,大家關注共同的主題,大家有共同的情感的共情性。我覺得這個是中國電影創作者非常重要的一個優勢。剛才烏導說到這,我們在拍攝的時候特別有意思,就會因為我們有一個聯合國的戲份,那里面有一段是被剪掉了,但是在拍的時候很有意思,是啥呢?謝靜老師就帶了一些人去宴請所有過來幫忙的這些各國的使團的人,喝酒。但是有一句話是:都在酒里了。都在,酒里,我就問現場的翻譯,我說這個都在酒里應該怎么翻譯?好多人在那想半天也沒有想到一個特別合適的方法,英文不好翻,他說你要不就是把什么東西放在酒里,人可能聽完直譯之后就說你什么東西放我嘴里了,對吧?都會有誤會。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電影的方式,讓更多的海外觀眾能夠理解什么叫“都在酒里了”,這樣的話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價值觀就可以被傳遞出去了。我覺得電影作為一個載體是非常好的載體。
烏爾善:就是有一個學者說了一句話我特別認同。他說,文化讓全世界每個民族各自不同,但文明讓每個民族越來越相似。其實我們自己作為中國的電影創作者,在自己的文化里面發掘出有意義的主題、有意思的故事,能夠跟全人類其他文化的民族能夠共享的這些共同價值、共同情感。然后只不過它是一個中文電影而已,但是這里面的人類的共性,遠大于人類的差異。我們都會講,比如親情的故事,關于愛的故事,關于犧牲的故事,關于為了更高的目標去奮斗的故事,我覺得這個是人性所共通的。如果能夠超越我們自己對文化的局限性,然后能達到人類的共識和共鳴,我覺得這個是我們作為電影創作者需要追求的目標。
郭帆:也借著剛才烏導說的關于文明的一部分,其實在今天的技術的應用下,我們的技術會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各個方面,在藝術在技術的推動下,也會讓我們的全球化會越來越緊密。所以我覺得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件事情可能不是不僅僅是當下,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要去討論的一個事情。我們如何去在我們的命運休戚與共的同時,我們如何去相處?我們如何能夠建立一個我們希望中的美好的世界,這可能是一個很長的問題,那么在電影的主題上也會跟他有關,也希望通過電影這個方式,這個載體,向全世界的觀眾們能夠釋放出我們的想法以及我們的善意。
主持人:十分感謝二位導演的分享,相信通過專訪,觀眾朋友們一定也會有自己的觸動,而且也希望大家走進電影院,關注《封神三部曲》,關注《流浪地球》系列,然后也希望我們中國電影工業化越來越好,感謝二位導演,歡迎大家再次來新華網做客,下期訪談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