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達方艙吊裝。高義文/攝
8月下旬,中原腹地某雷達機動營,機車隆隆,塵土飛揚。該營接到上級機動作戰命令后,分隊攜帶雷達1部、油車、水車、物資車及炊事掛車等各類保障車輛,開始組織機動轉移演練。
車輛在訓練場剛剛停穩,近30名全副武裝的官兵如同猛虎下山,拉天線、架電臺,掄錘子、搭帳篷、轟油機、舉雷達……很快,空中“敵”情就在指揮方艙的顯示屏上一覽無余。
“本次綜合演練主要演練車輛裝卸載、機動指揮室開設、雷達及附屬設備架設、野戰通信網開設等內容。”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機動營營長鄭海濱介紹說,從分隊進入陣地到情報入網共用時20分鐘,比大綱規定時間縮短三分之一。
現代戰爭中,雷達就是部隊的眼睛,作為發現敵情的第一道關口,雷達往往成為敵方先期打擊目標。在固定雷達裝備遭到打擊或所處地形造成雷達盲區時,機動雷達營便可通過空中、水路運輸以及摩托化、鐵路行軍等方式,彌補固定雷達的缺失,填補防空雷達網的盲區。
因此,“動”是對機動雷達營最直接的要求。
在發現即摧毀的未來戰場,機動速度的快慢,決定了是先發現敵人,還是先被敵人發現,雷達機動營必須達到“快速進入、快速展開、快速接替”的基本機動作戰要求。
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機動營于2014年3月組建,組建之初,無場地、無經驗、無骨干人員。在第一次不打招呼的夜間演練過程中,許多官兵從睡夢中驚醒后,捆起被子就往外跑,在夜間燈火管制條件下,不論是撤收兵器、帳篷,還是清點物資,裝載登車,白天演練的內容,到了晚上都亂成了一鍋粥。
“復盤——實踐——再復盤——再實踐。”在一次次的摸索演練過程中,他們對雷達各類流程進行設計再造和優化重組:對各類戰備物資進行“箱包化”分類存放,把出動所需物資器材分庫儲備、分類擺放、分箱固定,區分季節、地域等進行定位,隨時準備緊急裝車;主動聯系科研院所,研制生活保障方艙,開展接線頭改裝、棉帳篷連接部件改造等10多項小革新……如今,他們夜間拉動時間,比大綱要求的縮短了三分之一以上。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高原、雪山、荒漠、沿海……只要作戰需要,機動營必須全域到達。當機動營按時到達預定陣地后,如何保障雷達順利開機,天線平穩轉動,并圓滿完成整個作戰任務?
有一年夏天,塞北某演習現場,某型雷達突發故障,搜集到的圖像無法正常使用,要不要退出演習?分隊指揮員、站長熊志敏十分猶豫。“給我5分鐘,保證排除故障。”對講機那頭,二級軍士長、雷達技師李防震的聲音堅定有力。了解故障情況,尋找、排除故障點,李防震爭分奪秒,用時不到4分鐘就讓雷達“復明”。
李防震有15年的兵齡,維修過六七種雷達,參加過幾十次機動任務。他覺得,作為一名雷達技師,雖然無法像操縱員一樣親手捕捉空中目標,可術業有專攻,只要能夠確保雷達時刻發揮出最佳戰斗性能,一樣是為戰斗力提升作貢獻。
“雷達是一種很復雜的裝備,就像個娃娃,你稍不注意,他就會頭疼腦熱。”李防震把自己的崗位比喻成醫生,當雷達“生病”時,要及時找準病癥。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雷達技師,李防震認為首先要熟讀說明書,結合圖紙掌握各種型號雷達的結構、參數、性能等,保證把每一顆螺絲的位置、每一個電路的跑位都爛熟于心。當然,這只是基礎,平時的經驗積累同樣關鍵。比如,在沙漠要注意防風防沙、在沿海要注意防潮防雷、在高原要注意防寒防凍等。
有一次,李防震隨部隊到沿海地區駐訓,雷達開機后不久就出現時好時壞的情況,這是之前沒遇到過的新問題,廠家也表示沒見過這種情況。李防震多方檢查后認為某個部件出了問題,并及時成功解決,保障雷達平穩運轉,圓滿完成任務。
“回來以后,我把雷達出現的問題現象、解決方法和雷達生產改進建議寫成了論文,發表后得到廠家的重視,并及時采納了我的意見。”李防震自豪地說。入伍這些年,他排除雷達故障千余次,撰寫、發表論文20余篇,并毫無保留地把這些經驗給官兵們分享。
在大項任務中錘煉,在演習演練中淬火。除了李防震,機動營還先后涌現出以機動尖兵葛志、通信能手張祖霞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戰訓骨干。機動營是“試驗田”“磨刀石”,也是“種子隊”“孵化器”,5年來,先后培養輸送了20余名干部、50余名骨干幫帶固定雷達站,全旅25%的基層軍事主官在機動營任過職,55%的“星火”幫訓教練員來自機動營。
作為戰斗部隊的“眼睛”,除了越動越快,他們還堅持在越看越遠、越看越準上下功夫,比“動”更重要的是“看”,考驗的是雷達操縱員的水平。
“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雷達操縱員要對屏幕上出現的目標迅速判斷、分辨敵我,并將相關數據錄入、傳至指揮機關,完成空中情報的快速傳遞,為“大腦”決策提供信息依據。
眼搜屏幕,手敲鍵盤,口報數據,腳踩詢問機,更重要的是大腦的高速運轉……一名雷達操縱手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手腳口腦并用。
組建之初,該營操縱員隊伍兵齡最老的僅為上士軍銜,無一人有執行機動任務的經歷。為盡快提升人員專業水平,他們既狠抓基礎性課目訓練,又大力加強武器裝備全系統、全功能訓練,確保每名操縱員都能熟練掌握“各系統模塊的技術機理、每個開關旋鈕的具體功用、每項裝備參數的調整要領”。
“不分白天晚上,只要有時間,我們都在練。”雷達操縱員閆利杰說,1998年出生的他,入伍只有3年時間,但經過刻苦訓練,作為初級士官的他卻有著中級士官的業務水準。除了閆利杰,目前,該營大多數操縱員已經能夠熟練做到“一口清、一摸準”。
在該營,為充分實現作戰力量的有機融合,他們經常隨機抽點不同分隊的人員,組建臨時任務分隊外出執行演習、駐訓任務,因而雷達技師普遍掌握兩部以上兵器維護、檢修方法,炊事員人人都能勝任“第二崗位”,四級軍士長、操縱員張賽更是具備三種不同型號雷達的“一號班”值班資格。
翻閱操縱、指令、雷達、通信等不同專業的官兵年度個人工作計劃,一個個關乎打贏的“小目標”,讓人看到了他們對“想、練、備、抗、干”“五個極致”的理解和追求:指揮室開設時間再縮短×分鐘;雷達開機上報空情時間再縮短×分鐘;某裝備架設時間再縮短×分鐘……在一座迷彩帳篷內,掀開一張擺放著通信自動化設備桌子的桌布,只見多條通信線路井然有序,條條都貼有注明用途的小標簽,一名戰士說:“這些小標簽,是經過一次次摸索改良后的線路布設最優解。”
“車輪能到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陣地;電波覆蓋的范圍,就是我們的戰場。”該營官兵說,他們正在拓展深化軍事斗爭準備和實戰化訓練,將目光放在后備骨干力量培養、戰場信息資料采集和處理等工作上。“每一名軍人都應在本職崗位上,以忠誠為圓心,以戰斗力為半徑,如此,方能劃出軍人價值的完美弧線。”
據悉,組建5年來,該營秉承“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的團隊精神,先后轉戰多省市,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外執行演訓任務,累計行軍3萬余公里,積累了高原、沿海、丘陵等多種地形地貌的戰斗經驗,創新戰法訓法20余套,初步具備了無依托全時段、全天候、全地域遂行機動作戰任務能力。2017年,該營在空軍年度軍事訓練檢查考核中獲得第一名,2018年被上級機關評為行業先進單位。(付震 楊思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