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我們黨和軍隊苦難輝煌的歷史畫卷,被稱作“世界戰爭史奇觀”的四渡赤水,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毛主席軍事思想最光輝的一頁”,四渡赤水令人眼花繚亂的戰略決策為什么能實現用兵如神?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四渡赤水的“橋”和“船”在哪里?本文嘗試給出答案。
習主席強調,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的火炬總能引導人類摸索的腳步。面對當前更加復雜深刻的世界新軍事革命,挖掘四渡赤水富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寶藏,探析戰略決策背后的辯證唯物主義,對于掌握現代戰爭“游泳術”,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切從實際出發
恩格斯曾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正是遵循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我們黨突出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但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客觀實際不斷發展變化和人的主觀認識的滯后性,導致“從實際出發”一遇到具體問題就容易“亂花漸欲迷人眼”而滑入主觀主義的深淵。
被迫離開根據地的中央紅軍經過湘江之戰后銳減至3萬余人,40多萬國民黨部隊對遭受重創的紅軍主力圍追堵截,一直以來敵強我弱的實際發生階段性變化。但由于遵義會議后“思想上主觀主義的遺毒仍然存在”,中央紅軍仍選擇從強敵守防的瀘州至宜賓之間渡江,又“在敘永一帶北進”,結果在赤水、土城、敘永接連受挫,連朱老總都被迫上了一線。“失利”無情地戳破主觀主義幻想,迫使中央紅軍把變化了的敵強我弱更徹底地作為戰略決策根本出發點,為科學處理現實矛盾、實現正確軍事指導奠定重要基礎。
立足與轉移。遵義會議決定北渡長江建立川西根據地,北進受阻又決定“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扎西會議再決定重返黔北建立根據地。找一個落腳點休整,是失去根據地、遭受重創的中央紅軍最急切的愿望。但對比更加懸殊的敵強我弱,決定了中央紅軍不能因為地區問題犧牲有生力量,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創造“戰斗的勝利”來解決立足與轉移的矛盾。通過“大踏步地前進與大踏步地后退”,中央紅軍“一面‘牽牛’,一面‘宰豬’”,奇襲貴陽、佯攻昆明、強渡烏江,以對弱敵的連續勝利為實現“立足”創造重要條件。
走與打。處理走與打的矛盾,是實現戰略轉移的重要前提。但無論走還是打,最重要的還是從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出發。中央紅軍向東、向西,走大路、走小路,走老路、走新路,唯一的目的是規避強敵、尋找弱敵,創造局部“我強敵弱”的有利條件,“求得作戰的勝利”,實現走與打的高度統一。在這一正確戰略決策的指導下,中央紅軍以四渡赤水的走,為再占遵義創造戰機,又以強渡烏江的打,使轉入川西出現“有利的時機”。
集中與分散。集中優勢兵力是打的重要戰術原則,但土城一役,紅軍三個主力軍團也沒能“吃掉”川軍一部。敵我力量更加懸殊的客觀實際決定了抽象的集中原則必須結合實際改變實現形式。中央紅軍通過聲東擊西、聲南擊北,把集中與分散有機統一起來,三渡赤水時派出一個團“逼近古藺方向之敵”,四渡赤水時派出紅九軍團制造北上假象。實行必要的分散,中央紅軍既充分調動敵人,又確保主力相對集中,為跳出包圍圈、最終實現戰略轉移鋪平了道路。
費爾巴哈說,最簡單的真理,人們恰巧總要在最后才能獲得。“一切從實際出發”看上去一點也不難理解,但之所以“總要在最后”獲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客觀實際”從不在腦門貼醒目標簽,沒有艱苦的調查研究甚至受挫的頭破血流,主觀認識不可能符合客觀實際。
習主席強調,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這是對我們黨無數“流血的經驗”的深刻總結。當今世界,現代戰爭形態已經發生深刻劇變。只有不斷調整主觀認識緊緊跟上已經發展了的客觀實際,才可能形成正確戰略決策,再現“用兵如神”的傳奇。
主觀努力是決定因素
習主席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并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而是認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陀^世界的物質性是問題的一面,但正如恩格斯所說,贏得戰斗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戰爭勝負取決于多種因素,當客觀條件具備了勝負的可能,主觀努力就成為決定因素。
四渡赤水前的中央紅軍態勢上退卻、戰略上防御,戰斗極其艱苦,處于極端被動的不利局面。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軍事家憑著建筑在客觀物質條件上的舞臺,與強大敵人展開主觀能力競賽,牢牢掌握決策和行動主動權,積極擴大局部優勢,導演出四渡赤水這部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
退卻中的前進。面對窮兇極惡的強大敵人,遭受重創的中央紅軍為保存有生力量被迫實施戰略轉移,客觀上形成退卻態勢,但從未放棄前進的努力。從決定“轉入川西創立蘇維埃根據地”一開始,就賦予此后行動明確的戰略目標。土城之戰后決定“向古藺南部西進”,敘永失利后決定“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魯班場遇挫后又決定“由茅臺附近全部渡過赤水河西岸”,不久又“決東渡”等,局部的每一次戰斗都有鮮明的指向,都是掃除障礙的向前。這些退卻中的前進,有力保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不是逃跑而是長征。
防御中的進攻。敵我物質力量的懸殊對比,決定了中央紅軍在戰略上不得不處于守勢。但在戰術層面,中央紅軍強攻土城、搶占桐梓、直下遵義、決戰老鴉山,“以全部力量和毫不動搖的決心”猛攻國民黨中央軍重兵防守的魯班場,在局部反而造成我攻敵守的局面。持續猛烈的進攻動作,不僅讓圍追的敵人心存忌憚,“有匪阻我,前進即止”,也利于佯攻形成更大迷惑性,更賦予戰略防御以“積極”的性質,以局部戰斗的主動權為掌握戰略防御的主動權奠定堅實基礎。
持久中的速決。弱小的中央紅軍與強大敵人的斗爭在戰略上注定是一個持久而艱苦的過程,但并不意味著每一次戰斗都要打成“持久戰”。恰恰相反,土城一役,中央紅軍凌晨開始攻擊,次日凌晨即脫離戰場一渡赤水。遵義之戰,五日內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每一戰都是速決。從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出發,中央紅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行戰術上的速決,以高度機動靈活的運動戰不僅把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在局部改變敵我力量對比,而且以戰斗的時間為生存的空間創造條件,使堅持更持久的斗爭成為可能。
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四渡赤水中,我們黨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形成正確戰略決策最終實現被動中的主動,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印證。
習主席多次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也歷來認為在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我們從來都不是唯心論者,歷史的經驗充分證明,掌握現代戰爭“游泳術”,實施正確的戰爭指導,完全可以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打贏任何一場現代戰爭。
形成正確的戰略決策
四渡赤水險象迭出又絕處逢生,山窮水盡又柳暗花明,恰恰是客觀實際與主觀認識矛盾復雜運動的現實表現。真理總為自己開辟道路。用兵如神,根本在于我們黨和軍隊自覺遵循物質與意識辯證統一原理,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在把握規律基礎上形成正確戰略決策,科學處理立足與轉移、走與打、集中與分散、退卻與前進、防御與進攻、持久與速決等現實矛盾,從而實現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跨越。
四渡赤水是我們黨和軍隊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解決重大軍事問題的生動實踐,是辯證唯物主義在軍事斗爭領域的豐富與發展。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根本的是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這個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最重要實際出發,用政治頭腦思考軍事問題;最關鍵的是堅持實踐第一,在實踐中深化對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的認識,用實踐豐富備戰打仗的戰略指導;最可貴的是自我革命,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任務勇于打破思維定式,從發展變化了的實際出發通過不間斷地正確指導,牢牢掌握制勝下一場戰爭的主動權。(孫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