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正式交付海軍。經中央軍委批準,它被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遼寧艦”,舷號為“16”。“中國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是海軍建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階段性成果,標志著中國實現了航母‘零’的突破,向海上強國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一位軍事專家說。
親歷者說
肖磊:遼寧艦政治工作辦公室主任
金秋,迎著清晨的海風,遼寧艦乘風破浪。數百名官兵在遼寧艦飛行甲板進行異物排查。航行中的每天,他們都是這樣小心翼翼開啟的。
航母甲板被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在遼寧艦的“4.5英畝”上,身著彩色工作服的官兵,將冰冷的航母甲板點綴得生機盎然。
“能到航母上工作,是一名海軍官兵莫大的榮耀,選擇航母,是我軍旅生涯最正確的選擇。”肖磊回想起童年時軍港里屈指可數的幾艘老舊艦船,眼前情景讓他感嘆不已。
“與世界各國的航母一樣,遼寧艦飛行甲板設有數十個航空保障專業崗位。為使艦載機起降保障組織指揮更加形象、直觀,遼寧艦在借鑒外軍經驗的基礎上,以官兵所穿工作服及其搭配的顏色區分不同的專業崗位,創造出適合我國航母特色的航空保障模式。遼寧艦官兵來自海軍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航空兵、陸戰隊、岸防部隊五大兵種,都是各個部隊、各個專業的尖子和骨干。”
在與遼寧艦相伴同行的日子里,他有幸經歷了中國航母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見證了遼寧艦戰斗力一次次歷史性突破。在肖磊和他的戰友看來,遼寧艦已不僅僅是一艘戰艦,而是一個民族、一支軍隊心頭縈繞百年的夢想。
“遼寧艦是國家力量的凝聚、國家意志的象征,是國家安全的屏障,更是世界和平的堅強后盾。黨和人民把遼寧艦交給我們,我們有責任把遼寧艦鍛造成一艘能打仗、打勝仗的航母。”
徐英:我國首批自主培養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
2012年11月23日,“飛鯊”殲—15飛機在遼寧艦首次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訓練結束,遼寧艦鳴笛一分鐘,向飛行員表達崇高敬意,也向世界宣告:我國已經掌握了艦載戰斗機艦上起降技術。那一天,距離遼寧艦正式交付,還不到兩個月。
“別人是摸著石頭過河,我們連石頭都沒有。但是,不管這條‘河’有多深、有多寬,我們都要堅決蹚過去。”
2011年起,徐英和戰友邊探索邊實踐,慢慢敲開了海軍艦載戰斗機事業這扇厚重的大門。
徐英會把每天飛行訓練的每一個細節和感受記錄下來。如今,他已經積累了近200萬字的艦載戰斗機飛行訓練日記。這些日記,成為中國海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日后組訓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徐英的宿舍內,一架殲—15艦載戰斗機模型被高高懸掛在屋頂最顯眼位置。在他的觀念里,獨木不成林,單兵難排陣。“殲—15艦載戰斗機懸掛在房間里,就像融入立體的海空戰場;這也時刻提醒著我,艦載戰斗機不能做‘獨行俠’,必須深度融入整個作戰體系。”
在中國航母事業剛起步階段,一切都是空白,就連甲板上飛機如何停放都需要探索。如今,再次站在遼寧艦寬闊的甲板上,看著艦載戰斗機頻繁起降的場景,徐英知道,走向遠海大洋,還有許多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戰術、全新的考驗在等待著他們探索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