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顆氫彈在中國西部地區上空試爆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我國只用了兩年8個月,發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親歷者說
楊楨:91歲,見證了“一堆一器”的建成,為氫彈研制提供了關鍵數據
1951年,我即將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在畢業表格里我填上了“完全、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個人志愿欄里,第一項我寫的是參軍,第二項是“用原子能迎接共產主義”。沒有想到的是,錢三強先生到清華大學挑選學生時,竟然翻看了我們的畢業表格。當他看到我的時,錢先生笑著說:“這小子還有點雄心壯志!”
我就這么被選去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工作。同時被選中的幾位年輕人,也都是具有強烈投身核科學事業意愿的應屆畢業生。
1953年,我赴蘇留學。在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讀了兩年后,一個緊急通知從國內傳來,要求我立即辦理離校手續,到莫斯科報到,接受原子能技術培訓。如此突然,不少人為我惋惜,覺得我之前的研究、唾手可得的副博士學位,都將放棄。但我義無反顧。我更看重的是祖國和人民的信任,以及我從少年時代就夢寐以求的原子能事業。
在莫斯科,我見到了錢三強、何澤慧、彭桓武等老師。大家被分成幾個不同的專業組,分別在蘇方指定的幾個單位參加學習。我被分配到回旋加速器上接受培訓。
回旋加速器開動時具有強放射性,所以用2.5米厚的重混凝土加鐵塊建了一個“碉堡”。可作為物理學家,必要的時候還是得進到“碉堡”里頭去,而且必須是在加速器開足馬力的時候進去。當時我心想:“害怕風險,那我們中國的回旋加速器怎么建?”我不止一次地擔任了這個角色。
實習任務完成,錢三強、何澤慧先生等相繼回國,開始籌備一個以蘇聯援建的原子核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即“一堆一器”)為主要設備的、新的原子能研究基地。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建成移交,這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日子,中國從此跨入原子能時代。曾經,中國在原子能方面是外行,沒有反應堆、沒有加速器,即使想做什么,也沒有條件。有了“一堆一器”,就意味著有了基礎和能力去開展研究,滿足國家需要。自此,我在“一堆一器”上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我在回旋加速器上開展的研究為氫彈的研制提供了關鍵數據。
1967年6月,我國自己設計、制造的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只過了兩年8個月。應該說,它集中了從錢三強、何澤慧、彭桓武起幾代中國核科學家和全國各方面的努力,而讓我們高興的是,這里面也包含自己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