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蘇聯的伊爾-22噴氣轟炸機首次升空,裝備TP-1四引擎發動機。然而,由于飛行沒有達到設計要求,這架轟炸機沒有投入生產。蘇聯開始重新研制配裝于新式伊爾-28轟炸機上的發動機,伊留申設計局最初設計的伊爾-28采用兩臺米庫林TKRD-1噴氣發動機,但研發過程中發現這種發動機并不理想,轉而采用基于英國羅爾斯-羅伊斯技術研制的RD-45s型噴氣發動機。新型的伊爾-28輕型轟炸機綽號為“小獵犬”,機組人員從5人減少到3人,防御武器轉移到機尾,還有其他一些改動。
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伊爾-28機身長17.65米,翼展21.45米,高6米,機翼面積60.8平方米。伊爾-28轟炸機是一架單翼機,具有高度直立的垂直尾翼和箭形尾翼。發動機安裝在平直機翼下方,除了尾翼中間的兩門23毫米機炮外,飛機還在機身底部安裝兩門機炮,機腹內部炸彈艙最多可攜帶3000公斤炸彈。伊爾-28的建造時間非常短,1948年7月8日進行首飛,于次年2月交付給國家試驗。
作為蘇聯第一代噴氣轟炸機,伊爾-28還擁有一位強力的競爭者——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圖-14輕型轟炸機。伊爾-28與圖-14進行比較的話,圖-14的航程更長,但在生產和操作方面卻要復雜得多。所以圖-14服役以后,只生產了147架,而且都是海軍航空兵的魚雷轟炸機,可以攜帶一枚950公斤重的反艦魚雷。
而伊爾-28成為真正的“大眾情人”,在1955年之前,蘇聯有6家工廠一共生產了6136架伊爾-28轟炸機,居然平均年產1000架。伊爾-28更多的是作為前線轟炸機,改進的伊爾-28A可攜帶28千噸的RDS-4核彈。1950年8月,伊爾-28R偵察機攜帶РАТ-52航空火箭魚雷,且飛機可以攜帶照明彈。后來部分伊爾-28A被改裝成無線電偵察機,伊爾-28U被改裝成訓練機。
1950年代中期,前線轟炸機迅速發展,伊爾-28在戰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伊爾-28開始進入海軍航空團。在戰斗中,伊爾-28也迅速贏得了陸海空機組人員的好感,駕駛艙環境很舒適。伊爾-28所需要的駕駛技術比圖-2更簡單,起降速度快,機動性也更強。
20世紀60年代初,在蘇聯軍隊大規模削減期間,前線轟炸機編隊大部分解散,伊爾-28要么被注銷,要么被送到軍事學校,要么被改造成拖靶飛機。1956年10月至11月,伊爾-28前線轟炸機在中東作戰。它也曾在阿富汗作戰,盡管這些轟炸機年事已高,但它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可靠性和韌性。
中國在1952年開始引進生產蘇聯的伊爾-28轟炸機。1971年中國向友好國家羅馬尼亞出售14架轟-5,首批4架散件海運在羅組裝,1974年接收第二批8架,1979年接收第三批2架轟教-5轟炸教練機。目前該機仍在飛,執行偵察和拖靶任務。轟-5由哈飛制造,1967年投產,1984年停產,共生產545架,2009年完全退役。
蘇軍發現伊爾-28轟炸機的高速性能很適合作為一種對海突擊轟炸機,于是專門研制了投放反艦魚雷的伊爾-28T型魚雷機和RAT-52型高速反艦魚雷。1951年定型并裝備蘇軍,成為50年代蘇聯岸基航空兵攻艦作戰的主要武器。每架伊爾-28T轟炸機可攜帶2枚RAT-52魚雷,能夠在1000米高空投下魚雷,RAT-52型高速反艦魚雷采用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入水后保持空投時的瞄準航向,到達5米定深后,啟動火箭發動機,以70節的恐怖航速沖向敵艦。
中國海空軍一貫重視空中對海突擊,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從蘇聯引進噴氣魚雷,1958年中國決定加以仿制,從蘇聯引進了全套技術,1960年7月生產出魚雷樣雷,配裝轟-5轟炸機,國產化型號為魚-2型空投反艦魚雷,1974年定型裝備海軍航空兵。蘇聯和中國軍隊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由伊爾-28T轟炸機大機群攜帶RAT-52型高速反艦魚雷,針對大型海上目標進行魚雷突擊,在當時的防空武器水平下,高速反艦魚雷具有極強的突防能力。8枚魚-2型魚雷就可擊沉一艘5萬噸級的美國航空母艦(對應型號為中途島號航母)。不過,要讓一艘航空母艦命中8枚魚雷,需要30架以上的轟-5轟炸機投放60枚魚雷才有可能達到這一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