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在海上戰斗中既有齊射,也有輪流射擊,依據戰場需要采用多種組合射擊方式。
與陸軍火炮不同,艦炮在海上射擊非常困難。它沒有堅實的大地依靠,而是跟隨戰艦在水上不斷晃動。戰艦在六個自由度上做復雜組合運動,包括橫搖、縱搖、艏搖,并跟隨波浪起伏而不斷升沉。
在這種環境下要完成跟蹤、瞄準、射擊需要極高的戰術修養和技巧,需要專業的炮術官、觀察員、計算兵、瞄準手和炮手通力配合,哪一個環節出了差錯也無法命中目標。
艦炮的射擊分類有很多,包括:齊射、全齊射、半齊射、部分齊射、連續射、全舷射等等。每一種射擊方式都有其獨特用處,互相補充不可替代。
齊射,是艦上的同口徑火炮炮塔朝同一個目標同時射擊,但不要求每一個炮塔中的全部火炮都參與。比如一艘艦上有3座3聯裝炮塔,大家都朝同一艘敵艦射擊,每座炮塔中有2門或以上火炮參與就可以稱為齊射。
全齊射,比齊射要求高,需要所有同口徑火炮炮塔中的所有火炮都向同一個目標射擊,即3座炮塔9門炮都要同時向一個目標射擊才行。
部分齊射,部分同口徑炮塔或部分火炮同時向一個目標射擊。
連續射,各炮各自射擊,不必協同,一般在近距離混戰需要最大射速時使用。
半齊射,是全部同口徑炮塔中有一半火炮同時射擊,通常是左右炮交替射擊。二戰中德國海軍使用前、后主炮塔交替射擊,也稱為半齊射,與以上的略有區別。
▲主炮、副炮一起射擊的全-全舷射擊
在這種環境下,艦炮對10千米~30千米外的目標射擊其實命中率很低,既看不清目標,炮彈還是拋物線彈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德兩國共發射了幾千發炮彈,最終命中率只有2%~3%左右。
艦隊射擊從發現敵人開始,經過測量,計算、試射、校射、跨射、效力射等幾個階段。前幾個階段是慢速射擊,只動用一部分炮塔,或每個炮塔中出一部分火炮輪流射擊,最后進入效力射才會所有火炮全齊射,萬炮齊發一舉將敵人送上天。這樣能節約彈藥、提升效率。
首先是發現。海上環境多變,霧大浪大視線差,想發現目標并不容易。一般要借助第三方情報、偵查飛機、遠程搜索雷達等探明敵艦的大體方向。
▲長基線測距儀和頂部的指揮儀
有了大體方向后,艦上的射擊指揮系統就開始工作。火控雷達和長基線測距儀開始觀測敵人,測距手測得敵艦的方位角、距離、航向和速度,然后將數據傳到艦上的火控中心。
火控中心的操作人員通過火控臺、機械式計算機等設備算出射擊提前量、炮口俯仰角等參數,然后傳輸到炮塔。瞄準手依據指令調整炮口瞄準敵艦,裝填手裝彈裝發射藥,等待發射命令。
德雷爾火控臺
有了以上射擊參數并不代表能打準,因為敵我雙方都在運動中,再加上觀測、計算過程中誤差很大,所以需要試射調整。
試射中,彈著點觀察員密切觀察炮彈的落點與敵艦的位置關系:若在敵艦前入水就是近彈;飛過敵艦之后才入水就是遠彈。炮術指揮官依據觀察員報告,對下一輪射擊做出調整和判斷。
▲不同的距離
隨著技術的發展,校射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方位校射法、直接校射法、夾叉折半法、級梯射擊法、空中校射法、雷達校射法等等。
通過不斷修正射擊參數,炮彈離目標越來越近。直到出現跨射就說明已經準確瞄準,繼續射擊就能命中敵艦。這時炮術指揮官才會下令轉入全齊射快速射擊,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向敵艦輸出最大火力,形成致命打擊。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如果戰斗不需要在短時間內輸出最大火力,而是要求更高精度,那戰艦就會采用輪流射擊的方式。比如在對陸攻擊時,針對某些固定目標可以一發發的打,幾門主炮輪流開火形成連續不斷的火力壓制,對敵人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還節約彈藥。
綜上,各種射擊方式取決出不同的戰場需要。只有平時高水平訓練和嚴格執行射擊程序,才能在戰時高效率地擊中敵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