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昌潔
【人物簡介】吳昌潔,貴州貴陽人,1994年生,2013年入伍,原第75集團軍某特戰旅女子特戰隊隊員。于2017年參加“科瓦里—2017”中澳美陸軍技能聯合訓練,作為中國首次派出的女軍人,被授予代表澳軍四大精神之一的“尊重”獎杯。榮立二等功,并擔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就讀于陸軍工程大學通信工程專業。
利落的短發瀟灑地向后梳著,襯著略黑的皮膚顯得十分干練,眼前的這個叫吳昌潔的姑娘言談舉止間透著一股子男孩子氣,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骨子里蘊含著一種“吳氏倔強”。
吳昌潔與外軍參賽隊員合影
“我要去部隊磨煉磨煉”
“從小我媽就說我是個‘假小子’。”吳昌潔從小就是男孩子性格,不僅整天和男生一起瘋耍,甚至有了矛盾還會痛痛快快干上一架。可這個一直不讓父母省心的“熊孩子”在高考填報志愿前主動找父母談心,告訴他們自己想要參軍的想法。
“你一個女孩子想去當兵?我和你爸怎么舍得?”母親當時錯愕的表情和聲音,吳昌潔現在還能回想起,她知道母親放不下。
“這么多年你和爸爸一直呵護著我,現在我要去部隊磨煉磨煉,我需要成長。”吳昌潔第一次這樣沉穩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心聲,第一次表現得如此堅定。雖然愛女心切,但父母終究沒能拗過倔強的女兒。臨走那天,看著車窗外眼眶泛紅的父母,吳昌潔暗下決心,一定要用行動向父母證明自己,成為父母的驕傲。
這次選擇,讓吳昌潔的人生航跡發生了改變,她與綠軍裝就這樣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與生俱來的“吳氏倔強”讓她成為同批女兵中的佼佼者,也讓她成為首位參加“科瓦里—2017”中澳美陸軍技能聯合訓練的中國女軍人。
“可能是我運氣太好了。”談到這次聯合訓練,吳昌潔感觸頗多。然而除了運氣,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付出了多少血和汗。前撲后倒過肩摔,野戰生存剖蛇膽,殺雞飲血吃樹皮,野營拉練探荒墓……一次次挑戰自我、一次次突破極限。在吳昌潔心里所謂“特戰”就是“特別能戰斗”,她從未后悔過自己當初參軍的決定。
隊列中的吳昌潔(左二)
“中國軍人從來不會放棄”
作為中國隊參訓隊員,吳昌潔知道,她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從聯訓開始,她和隊員們總是沖在第一個。
然而在第二天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當天的訓練課目是激流勇進,這本是吳昌潔的強項。可剛跳入激流,一個大浪就把她拍在石頭上,右肩一陣劇痛襲來,她拼命調整身體,可手臂完全使不上力,她意識到右臂脫臼了!岸邊的安全員見勢急忙將繩子甩給她,可巨浪又把繩子卷走。“我感覺到了恐懼,可是中國軍人從來不會放棄,我絕對不能在這里出局。”她強忍疼痛,單手劃向岸邊。
“那短短七八米的距離,卻比五公里還長。”每次回憶起這段經歷,吳昌潔都會不自覺地紅了眼眶。脫臼的右臂使她接下來的訓練異常艱辛,醫生勸她停止參訓去醫院觀察,她一下子急哭了,堅決不同意,吃了兩片止痛藥繼續參與訓練。
為了給自己鎮痛,也為了讓自己冷靜,她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浸了許久。后來有人問她,當時為什么哭,她有些難以啟齒:“我哭不是痛,是怕被退回去。”
接下來不管是負重二十多公斤登山遠足,還是峽谷穿梭、海上皮劃艇,吳昌潔靠吃止痛藥,仍舊沖在最前面,贏得外國友軍一片贊譽。在聯訓結束后,她因表現出眾被授予“尊重”獎杯。在中澳兩軍舉行的防務磋商會晚宴上,澳大利亞國防部副秘書長斯金納女士指名要接見吳昌潔,稱贊她道:“你是我見過的最勇敢、最出色的中國女兵。”
吳昌潔(一排右)與外軍參賽隊員合影
“我就不信克服不了這個毛病”
聯訓結束后,吳昌潔并沒有因為頭頂的光環而懈怠,她開始思考,開始對自己的軍旅人生進行新的規劃。
“只有武裝好自己的頭腦,才能適應未來信息化戰場的需要。”被評選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后,吳昌潔深刻感受到能力才是立身之本。上天總是眷顧努力的人,今年9月,她如愿獲得到陸軍工程大學學習的機會。
軍校的生活遠沒有想象中的輕松,遠離課堂六年的吳昌潔,突然之間很難適應學校生活,科目多、課程緊讓很多學員應接不暇,犯困、走神,她也難以避免。這不,她的那股倔勁兒又“發作”了:別人上課坐著聽,她就選擇站著,站著不行就蹲著,一條腿蹲麻了就再換另一條腿繼續。她倔強地和自己較勁:“我就不信這個邪,非得克服上課犯困的毛病。”
“軍校將是我人生的轉折點,我感受到了自己與一名合格指揮員的差距。”如今的吳昌潔逐漸適應軍校的生活,在這里,她再次找到了奮斗的激情,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從軍報國的信念。
前不久,她有幸去老山前線參觀烈士陵園,那一瞬間,她聽到內心傳來的聲音:“來這里,走這條路,我從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