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寬”沒有增加,裝備沒有升級,按照新的制度規范明確的標準、流程進行操作,傳輸效率大幅提升。這一顯著變化,讓某信息通信基地官兵見證了制度建設釋放出的戰斗力、保障力效能。日前,這個基地結合已出臺的29項制度規范組織業務集訓,進一步推進戰斗力建設的正規化、標準化,為戰斗力生成提速。
“沒有科學合理的制度規范,改革的紅利、新體制的效能就難以充分釋放。”該基地作戰處處長王云龍說,一次檢查中,基地領導發現,同一條線路上的兩個臺站,官兵業務能力都很強,通信質量卻時好時壞,攜手處理故障也往往“不合拍”。究其原因,不同臺站的業務語境、操作流程不一致,甚至連線路、設備的標志標識都有差別。通過進一步調研,他們還發現:部隊調整改革后,沿用的一些制度規范種類繁多、內容陳舊,僅傳輸業務涉及的制度規范就多達十幾種;同時,改革后部隊列裝許多新設備、開展很多新業務,戰備值勤卻缺乏相應規范。
制度規范的時、度、效,跟不上部隊改革轉型發展的新要求,成為制約練兵備戰的“瓶頸”問題,必須著眼職能任務變化和未來建設發展重塑制度體系。為此,這個基地成立制度規范修訂小組,成員既有業務專家也有一線骨干,各專業各領域均有官兵參與。同時,他們向基地全體官兵搜集優化改進意見200余條。歷經反復論證的制度規范出臺后,他們大膽用、嚴格評,在實踐運用中強化制度規范的生命力、執行力。
談起新制度規范運行后的變化,一級軍士長劉存虎舉了一個例子:“過去值勤檢查,往往看值守人員在不在機房、坐姿好不好。現在主要看通信網系運行的狀態、官兵關鍵時刻的處置措施和解決問題的效果如何。”從強調“打卡”到注重實效、聚焦打仗,從依賴人工分散維護到利用網絡集中控制,更多變化正在悄然發生。“新的制度規范形成新的軍事文化,重塑了官兵的行為,更新了官兵的理念。”基地領導如是說。
制度規范建設,帶動該基地信息通信保障能力躍升。國慶70周年首都閱兵現場,該基地工程師蔣未芳在天安門城樓上負責保障現場通信、指揮、頻譜管控工作,圓滿完成任務。某重大演習中,該基地工程師牛春娜坐在指揮席位的最前排,從以往“幕后保障”到“前臺服務”,戰場信息聯通效率倍增。(記者魏兵、特約記者張能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