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仗不能囿于一地一域的得失,第七十九集團軍某旅演練中的兩段教訓發人深思——
連級指揮員也需胸懷戰場全局
當機立斷,緣何反誤戰局
“連長,‘敵人’提前鉆進了咱們的‘口袋’!”5月上旬,第79集團軍某旅一營組織對抗演練,三連奉命執行斷“敵”退路任務。突然,藍方一個小分隊進入紅方設伏地域,可還沒到計劃攻擊發起時間。
“打!”連長汪濤當機立斷下達戰斗命令,帶領官兵提前投入戰斗。在三連窮追猛打之下,“敵”數人被俘。
然而,讓汪濤始料未及的是,他們這一打不要緊,卻使得藍方很快判明紅方作戰意圖,于是迅速集結兵力展開迅猛沖擊。結果,三連不僅沒能阻止“敵”逃竄,還打亂了整個行動計劃。
原來,按照作戰計劃,由營主攻分隊兩翼包抄,成夾擊之勢,三連配合主攻分隊,提前占據有利地形設伏,以圖“甕中捉鱉”。合圍之勢尚未形成,藍方便派出小股兵力進行試探。由于三連貿然出擊,提前暴露紅方設防位置,讓藍軍從“口袋陣”中僥幸逃脫。
“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硝煙未散,營長孫宏所帶領官兵復盤檢討:合成營編配火力、偵察、通信、工兵等作戰要素,戰場上需要科學協同、密切配合,充分發揮作戰效能,決不能囿于一地一域的得失。
“缺乏對戰局的總體把握,只顧著眼前得失”“沒能很好利用偵察力量對‘敵’情做出正確判斷就貿然行動”……經過反思,大家清醒地認識到,打仗要跳出局部看全局,避免一心求勝影響甚至破壞戰局。
當晚,他們圍繞策應、支援、配合、協同等具體作戰行動進行研討,逐一細化情報共享、聯合指揮、綜合保障等方案,確保步調一致、協同高效。
易地再戰,紅方指揮員“放長線釣大魚”,施計將藍方主力團團圍困,最終予以全殲。“戰”后,汪濤愁眉舒展:“這一仗打明白了。”(王立軍、特約記者海洋)
連戰術演練。尚草泉 攝
呼叫支援,為何呼之不出
“我申請了火力支援,你們為什么不打?”5月中旬,第79集團軍某旅戰術演練復盤現場火藥味十足,助攻分隊指揮員、連長張柏龍窩了一肚子火,質問火力分隊指揮員。
原來,當時助攻分隊已經對“敵”形成合圍態勢,但“敵”方占據地形優勢,負隅頑抗并企圖撤退。張柏龍立即呼叫火力支援,想通過遠程打擊阻“敵”逃竄。
“火力支援失敗!”期待中的炮火覆蓋沒有如期到來,火力支援全給了主攻方向。眼瞅著“敵”方僥幸逃脫,張柏龍心有不甘,把失利原因歸結到火力分隊未能有效阻攔上。
“那時此處非主要作戰方向,而且目標不在火力協同計劃內,你們也沒有提供精準的坐標方位,難以計算出射擊諸元,總不能亂打一氣吧?”火力分隊指揮員趙詩博進一步解釋道,戰斗中需要火力支援的不止一處,必須針對不同“敵情”,精準計算運用火力方式及效果。火力支援必須用到最關鍵部位,實現精準打擊,否則就會顧此失彼,影響整個戰局。
這次演練的失利,讓張柏龍等指揮員意識到,需重新認識合成營火力協同規則,呼叫支援不是要啥有啥。指揮員要全面掌握火力、偵察、支援保障等戰場要素運用的特點規律,在精細準備的前提下實現精準配合,才能充分對接、有效銜接。
這場“頭腦風暴”在演訓場上掀起陣陣波瀾。再次演練,針對“敵”前沿火力點造成的威脅,偵察分隊精準引導火力打擊,各火力單元密切配合對“敵”實施打擊,部隊向“敵”縱深挺進。
記者在現場看到,各級指揮員實時掌握火力區分、彈藥消耗、打擊效果等戰場全局情況,及時調整火力協同計劃,演練取得預期效果。(廉政、特約記者海洋)
短評
作戰指揮切忌“一葉障目”
林飛
觀看過電視劇《亮劍》的人都有一個感受,李云龍打仗鬼點子特別多,經常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行動,并且幾乎每次都能奏效,這離不開他對敵情、我情和戰場環境的精準掌握、綜合運用。
戰爭要想取勝,需要各個作戰要素精準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如果指揮員協同意識不強、戰場全局意識欠缺,就會陷入各自為戰的泥潭。未來戰場,戰況瞬息萬變、戰局捉摸不定,對部隊精準協同、精確作戰提出更高要求,如果籌劃粗放、思維方式僵化落后,顯然難以適應未來戰場需求。
走上戰場,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各級指揮員來說,作戰指揮切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有洞察全局,方能精準打敵“七寸”;只有將“力”與“智”完美結合起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