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參賽隊員在奧卡河訓練場展開適應性訓練。潘振 攝
“國際軍事比賽-2020”8月23日即將拉開戰幕,參加“開闊水域”項目的中方參賽隊員已完成參賽裝備交接和一系列賽程安排,目前進入最后的沖刺時間——適應性訓練。
劍將出鞘,戰味愈濃;鐵甲卷塵,劈波斬浪。
“出發!”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排門橋參賽隊員駕駛11輛俄式舟橋車迅速點火、掛擋、加油,沖出起跑線。過車轍橋、躍淺灘……舟車過彎、精準越障,飛馳抵達水沿線,泛水、轉向、連接一氣呵成。3輛45噸重的坦克駛上門橋,在汽艇的推動下,門橋快速前進至河對岸,成功完成該項比賽內容的連貫訓練。而此時,距離他們完成裝備交接僅過去一天……
時值秋季,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州奧卡河訓練場岸坡陡、河水涼,隊員們在河水中推動舟體,水沒過胸口,衣服完全浸濕。筆者在現場看到,一整天下來,隊員們的衣服就沒有干過,但他們對此并不在意,所有參賽隊員都只有一個想法:抓緊時間準備比賽。
俄羅斯沒有午休的習慣,參賽隊員們從來到比賽場地的第一天起就迅速適應當地作息。所有隊員都是第一次參加“開闊水域”項目比賽,大家體會最深的是時間不夠用,除了吃飯,他們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泡在訓練場”。
由于此次比賽全部使用俄方裝備,這對參賽隊員們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裝備交接的那一刻起,駕駛員宋康便認真記錄每個按鈕的功能,不懂俄語就主動向翻譯請教。什么時候換擋、什么時機打方向、舟車間隔距離多遠……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隊員們每天都要反復練習,把每個動作熟記于心。每項比賽,少則幾個人,多則幾十人,考驗的是團隊協作能力,每次訓練結束,隊員們都會針對每個動作和操作深入“復盤”。
同一訓練水域,俄軍參賽隊也在積極備賽。波光粼粼的奧卡河上,兩國參賽隊馬達轟鳴、水花飛濺,各類大型舟橋裝備往來馳騁,兩支參賽隊即將展開一場速度與激情、體能與意志、血性與膽氣的較量。(潘振 劉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