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次業務實操“補考”,新員吳曉波終于獲得上崗資格證,成為一名正式機械員。深秋時節,東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團組織新員上崗評定。與往年相比,今年15名新員“出師”晚了近1個月。
“并非這批新員成長進步慢,而是我們改進了崗前培養模式,提高了業務‘放單’門檻。”該團帶教骨干、機械技師王黎彬說,隨著近年來多款新型戰機相繼列裝,專業機務骨干短缺等矛盾凸顯。為解決這一問題,團里曾一度探索加快人才培養、縮短骨干成長周期的路子,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調研反思,該團領導決定,必須進一步夯實新員基本功,提高他們上崗業務標準,成熟一個“放單”一個。為此,他們加大外場帶教新員比重,將課堂開設到機翼下、艙室內;補充修訂帶教手冊,增加實操表現、故障分析處理等20余項內容;制訂量化管理臺賬,區分飛行日、機械日和周期性工作3個方面,實時管控評估新員學習訓練情況;實行帶教責任制,將“徒弟”實操表現和“師傅”帶教績效掛鉤考評,倒逼帶教骨干想方設法夯實新員基本功。
大學生士兵莫宇航的理論成績名列前茅,實操成績不理想。“師傅”張帆絲毫不敢大意,一有時間就帶他上戰機“走線路”、練技能。一次飛行保障中,莫宇航發現一處故障,很快獨立搶修完畢,順利完成任務。(張德升 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