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指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由3個以上大城市為構成單元,依托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的城市群體。目前,我國已有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一系列城市群。這些城市群戰略資源豐厚、動員潛力巨大、軍事價值突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應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在城市群防護方面的做法,加強城市群國防動員準備工作,為我國城市群構筑防護網,為推動其高質量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具體講,應做到“四個打造”:
把握整體協同發展定位,打造一體化動員法規體系。“法者,治之端也。”加強城市群防護,首先要抓好法規建設。應探索基于區位優勢、適應平戰需要、便于組織操作的城市群國防動員法規及其配套制度。一些西方國家的城市群,在國家國防動員法規框架下,出臺具體法令和行政命令,設置國防動員的決策機構、協調機構和執行機構,明確政府各部門在武裝力量動員、裝備物資動員、經濟動員、信息動員等領域中應承擔的職責,使城市群的動員能力大幅度提高。
有關部門應將城市群國防動員法規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及時出臺地方性法規,滾動修訂國防動員方案,著眼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規范民用資源征用補償措施辦法,建立健全一體化快速動員等級響應機制,形成富有區域特色的動員法規體系。
結合城市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打造立體安全體系。瑞士所有大型公共場所地下均建有防空洞,地下掩體可供860多萬人同時使用;俄羅斯莫斯科將防范核生化襲擊,作為地鐵建設的硬性指標;法國巴黎在城市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時,同步修建指揮通信工程、備用發電站、地下醫院、戰備倉庫等設施,戰時可迅速投入使用。這些做法啟示我們,城市防護體系應與城市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同步規劃、同步建設。
嚴格落實人民防空相關法規,建設具備防常規武器攻擊的地下掩蔽工程,構建四通八達的“地下長城”,確保戰時城市群職能迅速轉入地下;綜合利用地鐵、隧道、地下管廊工程等,打造貫通“最后一公里”的疏散系統和救援通道系統,實現群內城市無縫對接;優化配置地下指揮所、醫院、救護站、宿舍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指揮控制、通信聯絡、城市數據儲存等功能,常態維持2周以上飲用水和藥品、糧食儲備并定期更新。
以公共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大型人防工程等公共項目建設為契機,推進軍地聯合指揮平臺向城市街道(鎮)一級延伸,優化完善指揮協同、信息共享、支援配合機制。完善重要經濟目標防護項目審批機制,按計劃實施關鍵部位、關鍵設備地下化建設。基于“北斗”和短波通信,建立保底的通信聯絡手段,確保關鍵時刻指揮不間斷。
依托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打造快捷高效的國防交通體系。東京都市圈內建有地鐵線300多公里、鐵路近3000公里,為戰時人口疏散提供了先決條件;作為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中心,美國芝加哥依托商用航空公司、海運力量分別建立后備航空隊、國防后備船隊,對加入后備航空隊的民營公司逐年分配一定數量的軍事空運任務。
這些做法啟示我們,城市群在建設“智慧交通”管理平臺時,應同步嵌入軍事需求,為完善物資運輸、兵力投送和傷病員緊急后運等國防功能打下基礎。應對接軍事裝備車輛和人員、物資通行需求,合理設計道路寬度、路卡站點,在路網沿線、交通樞紐等地預留部隊集結地域,預設軍用飛機臨時起降跑道、臨機疏散通道,確保戰時與核心城市和其他區域的直連直通。應拓展“軌道+道路+空中”交通體系職能,打造實時感知、瞬時響應、智能決策的新型國防交通運輸體系,提升戰時物資輸送、兵力集結等行動效率。
挖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優勢,打造“科技+人才”智慧動員體系。城市群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多、高技術產業園數量多,為建設智慧動員體系提供了優越條件。近年來,美國紐約積極吸納高技術產業,將一批科技企業納入國防科技工作體系。日本80%以上的科研項目都由企業承擔,大型企業通過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構建了完善的國防工業科研開發和生產體系,儲備了世界領先的先進工業技術和人才,為實現高端民用技術的快速轉化埋下伏筆。
應以智能城市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完善國防動員潛力調查體系,將國防動員信息建設納入城市群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保證數據更新實時化、動員要素精準化、實施過程高效化;依托城市群應急救援平臺,建設扁平化、一體化的軍地聯合指揮體系,提供快捷通信、高效指揮等應用支持;對照軍事需求,深入搞好新質民兵信息摸排統計,開展經常性演練,將城市群豐厚的人才資源轉化為強大的防護力量。(吳承歡 冉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