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發行債券
近日,彭博社等媒體報道,一批美國人拿清政府發行的過期債券說事兒,聲稱中國應當償還1949年之前發行的政府債務。
這些債券包括1911年清政府為修建“湖廣鐵路”發行的債券,以及1913年時民國政府發行的“黃金融資債券”。
按照某債券持有人的計算,考慮到通貨膨脹、利息和賠償費用,中國應支付超過1萬億美元。
“湖廣鐵路債券案”已經是老黃歷了
湖廣鐵路債券是清政府于1911年5月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這筆為期40年、數額600萬金英鎊的借款,自1936年起即無人支取利息,1951年本金到期時也無人要求償還。
但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不久,美國阿拉巴馬州杰克遜等9名美國公民代表300多名美國人,通過集體訴訟的方式,向該州聯邦地方法院對中國起訴,要求償還1911年清政府發行的湖廣鐵路債券欠款,金額為1億多美元。
當時,美國法院傳票的被告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送達人則是“外交部長黃華先生”。這個被中國堅決退回的傳票,要求被告于傳票送達后20日內提出答辯,否則將依原告請求進行缺席判決。
這顯然是荒腔走板的事情。
國家主權豁免權是國際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其根據是聯合國憲章所確認的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對于一個外國主權國家,除非它自己明確表示同意,否則其他國家不得對其行使司法管轄。這是各國公認的國際法規則。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1982年9月1日,美國阿拉巴馬聯邦地方法院偏聽原告杰克遜等人的一面之辭,竟然作出缺席判決,“命令”中國償付原告4130余萬美元,外加利息和訴訟費用。原告還揚言要強制執行中國在美國境內的財產。
這當然是絕無可能的。
后來經過中國政府及其外交部的各種努力,美國阿拉巴馬聯邦法院1984年2月27日撤銷其于1982年所作出的缺席判決。
由此可見,“湖廣鐵路債券案”已經是有了司法定論的老黃歷了。
有些美國人對這事兒仍心存幻想
雖然個案有了結論,但還是有些美國人對這事兒心存幻想。一旦政治氣候或其他要素有變化,就會有人重新提及此事。
自2005年到2009年,陸續又有些持有1913年民國政府債券的人跑到美國法院狀告中國。這些案子最后都被美國法院駁回。
美國自特朗普上臺后,各種退“群”以及挑起與中國的貿易戰等節奏,又讓某些美國人覺得事情起了變化。
如美國田納西州的農場主畢安卡(Jonna Bianco),原本是美國債券持有人基金組織(ABF)的主席,據稱ABF代表了超過2萬名持有舊中國債券的美國人。去年8月份,她專門找機會去拜見了特朗普,申明自己的訴求,但沒有得到特朗普的表態。
2018年8月27日的《經濟學人》報道說,他們聲稱這筆“債券”如今連本帶利已經高達7500億美元。如今,剛剛過去一年,居然又叫嚷超過了1萬億美元。
但不管他們怎么算的賬,也不管他們號稱算出來多少賬,這都沒法兌現。
理并不復雜:投資要承擔風險,要錢也是要講求規則。
這事兒跟特朗普沒啥關系
日前有些人把這事兒跟特朗普聯系起來,這完全沒有必要,要實事求是地看待這種事情。
首先,這是美國的民間行為,不是美國的政府行為。
其次,特朗普雖然見了那些人的幾個代表,但沒有表態,也就是說,這不是特朗普支持或美國政府支持的行為。
最后,已有的美國司法案例已經表明,美國司法體系并不支持這種行為。只是,司法雖然不支持,卻不能阻止有人訴訟,畢竟,訴訟是公民的權利。
簡而言之,對此事要實事求是,不必胡亂聯系。
□任孟山(專欄作家)